-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本设计新井为大雁矿区四矿1.2Mt/a的新井设计,共有4层设计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为8m。设计井田的可采储量为95.76Mt,服务年限为57a。划分二个水平开采。井田平均走向长3.26km,平均倾斜长5.0km,煤层平均倾角6.7°,属于缓倾斜煤层。
本设计矿井采用双立井的开拓方式,集中大巷布置方式。共划分8个带区,其中首带区为二个,达产工作面一个。本设计带区为东一带区,大巷装车式下部车场,综合机械化采煤。年工作日为330d,采用“四、六”式工作制,工作面长为200m,每刀进度为0.8m,每日割九刀。
提升设备为主井采用箕斗提升,副井采用罐笼提升。
由于井田倾斜长度较大,且为缓倾斜煤层,以及煤层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决定本井田内全部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开采。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缺乏一定的现场经验。因此,本设计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请各位专家老师不吝指正。
关键词 可采储量 ;采煤工艺 ;倾斜开采 ;联合开采 ;联合开拓
目 录
摘 要 I
第1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 1
1.1.1 交通位置 1
1.1.2 地形与河流 1
1.1.3 气象 1
1.2 地质特征 2
1.2.1 矿区范围内的地层情况 2
1.2.2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4
1.2.3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4
1.2.4 岩石性质及厚度特征 5
1.2.5 井田内的水文地质情况 6
1.2.6 沼气及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7
1.2.7 煤质及牌号及用途 8
第 2 章 井田境界及储量 9
2.1 井田境界 9
2.1.1 井田周边情况 9
2.1.2 井田境界确定的依据 9
2.1.3 井田未来发展情况 9
2.2 井田储量 9
2.2.1 井田储量的计算 9
2.2.2 保安煤柱 10
2.2.3 储量计算的评价 11
第3章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 4 章 井田开拓 14
4.1 概 述 14
4.1.1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15
4.1.2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因素及具体情况 15
4.2 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 15
4.2.1 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 15
4.2.2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 17
4.2.3 开拓巷道的布置 18
4.3 选定开拓方案的系统描述 19
4.3.1 井硐形式和数目 19
4.3.2 井硐位置及坐标 19
4.3.3 水平数目及标高 20
4.3.4 石门及大巷数目及布置 20
4.3.5 井底车场的形式选择 20
4.3.6 煤层群的联系 20
4.3.7 带区划分 22
4.4 井硐布置和施工 22
4.4.1 井硐穿过的岩层性质及井硐支护 22
4.4.2 井筒布置及装备 24
4.4.3 井硐延伸的初步意见 24
4.5 井底车场及硐室 26
4.5.1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及论证 26
4.5.2 井底车场的布置 27
4.5.3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 28
4.5.4 井底车场主要硐室 29
4.6 开采顺序 32
4.6.1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 32
4.6.2 沿井田倾向的开采顺序 32
4.6.3 带区接续计划 32
4.6.4 三量控制情况 33
第5 章 带区巷道布置及带区生产系统 35
5.1 带区概述 35
5.1.1 设计带区的位置及带区煤柱 35
5.1.2 带区地质及煤层情况 35
5.1.3 带区生产能力储量及服务年限 35
5.2 带区巷道布置 36
5.2.1 区段划分 36
5.2.2 带区斜巷布置 36
5.2.3 带区车场布置 36
5.2.4 带区煤仓形式容量及支护 38
5.2.5 带区硐室简介 39
5.2.6 带区工作面接续 39
5.3 带区准备 40
5.3.1 带区巷道准备顺序 40
5.3.2 主要巷道断面示意图及支护方式 40
第6 章 采煤方法 42
6.1 采煤方法的选择 42
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 42
6.2 回采工艺 42
6.2.1 回采工作面的工艺过程及使用的机械设备 42
6.2.2 选择采煤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 43
第 7 章 井下运输和矿井提升 46
7.1 矿井井下运输 46
7.1.1 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的确定 46
7.1.2 矿车的选型及数量 46
7.1.3 带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0
7.2 矿井提升系统 51
7.2.1 矿井提升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51
第8 章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53
8.1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53
8.1.1 概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