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原粳稻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品质特性分析
苏振喜,廖新华,赵国珍,世荣,朱振华,蒋聪,邹茜,戴陆园*
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昆明 650205
高原粳稻育种基本上以海拔高度开展育种研究,为了明确海拔变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选用7个不同的品种(Oriza sativa L.)分别种植在6个不同海拔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利用方差分析法对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变异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对品质性状在海拔间的变异系数进行聚类和主成分综合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梯度变化对胶稠度、蛋白质、垩白率等影响较大;其次是整精米率;糙米率、粒长、精米率对海拔变化较迟钝,受海拔影响较小,主要受遗传因子的制约;直链淀粉含量在海拔间差异不显著,主要来自于品种间的差异,性状表现主要受品种遗传因子的制约,受环境影响小;高原立体气候条件下,品种须注意海拔种植范围。
粳稻;海拔;稻米品质;特性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0-1157-06稻米品质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稻米品质属数量遗传,性状遗传除受到遗传基因的控制外,还受到环境生态条件的影响[1-2]。有关稻米品质生态环境的研究,基本侧重于气候因子,众多研究指出,气候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很大[3],特别是抽穗期至成熟期的气候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更大。温度被普遍认为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其次是光照[4-5]。围绕温度、光照、纬度、土壤等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较多[6-8],但关于海拔梯度变化对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云南特殊立体气候条件下海拔对品质影响的研究更少。云南高原粳稻基本上以海拔高度开展育种研究,粳稻种植区海拔高,稻区海拔垂直变化大;夏季雨水多,气温低,是栽培优质稻品种的不利条件,该稻区外引品种不能直接种植,一些相关的研究也不能作为该稻区育种的指导,关于该稻区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拟通过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海拔高度)种植品种,了解不同海拔种植条件下稻米品质的变化特点,从而指导该地的育种工作和优质米优质优化栽培。
选择不同品质类型的水稻品种7个,即云粳优5号、云粳优13号、云粳优4号、云粳17号、合系40号、合系41号和银光。
材料分别种植在海拔为1300 m、1500 m、1650 m、1800 m、1920 m、2150 m不同梯度下,各参试品种随机排列,两次重复,小区面积13.3 m2,株行距10 cm×17 cm,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管理。
外观品质:稻谷收获晒干,放置一段时间后,用普通型游标卡尺测量每粒整精米的粒长,精确到0.02 mm每个材料每个重复测定30粒,取平均值。取1g谷子加工成精米后,取样200 g,挑出具有腹白和心白的米粒称,3次重复,最后取平均值。
碾磨品质:每个点每个材料取样1g,用日本小型SATAKE出糙机和RICE 32型出精机加工成糙米和精米,从精米中称100 g,除去碎米,称计算出整精米率。每个材料2次重复,最后取平均值。
理化品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昆明分中心检测,检测方法采用NY/T593-2002部颁标准。
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DPS9.50版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
不同海拔点米粒长度差异不显著,变幅在5.25.4 mm,变化很小,主要与品种有关系(表1)。垩白率在海拔间变化很大,海拔1800 m处表现最高,为15.7%,这刚好是滇中温暖稻区与高海拔冷凉稻区的交界处,因而出现较大变异;其次是1300 m处,这是籼稻区,温度太高,粳稻不适应该稻区种植,表现垩白率高,产量低;1920 m以上垩白率降低,而且降低很明显,从最高的15.7%降到了最低的5.1%,差异显著,表1显示,随海拔升高,稻米垩白率越来越小。
Table 1 Mean comparison of grain qualities under different altitudes
海拔高度/m 糙米率/% 精米率/% 整精米率/% 米粒长度/mm 垩白率/% 胶稠度/mm 直链淀粉含量/% 蛋白质含量/% 1300 79.4b 68.3c 57.7cd 5.4a 14.0a 69.6a 14.1a 7.3c 1500 82.8a 73.3ab 67.5ab 5.2a 8.7b 63.3ab 14.4a 8.8a 1650 81.3ab 71.3b 61.9bc 5.2a 11.9ab 66.4ab 14.5a 7.9b 1800 82.5a 72.8ab 54.8d 5.1a 15.7a 57.4ab 14.7a 9.2a 1920 83.6a 74.5a 72.1a 5.2a 4.9b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