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带的文化学解读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16卷 第 3期 2013年 5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alofHunanUnier yofScince&Technolgy(SocilScinceEdion)  Vol16No. May.2013 ■ 文化艺术  明代玉带的文化学解读  肖 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美术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玉带是舆服制度中体现皇权威严和官阶等级的重要标志物。玉带在承载玉文化的同时,也鉴证了玉带作为礼 器制度象征物的存在与实施。明代玉带发展涉及职官制度、服饰文化、玉器制作等内容。明代玉带形制及艺术特点展示了 玉带艺术的发展高峰。从文化学角度探讨明代玉带形制的成型和流传演变之迹,分析明代玉带的价值取向及承载的社会 文化意蕴,对研究明代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明代玉带;形制;文化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3)03-0167-03   玉带作为朝廷玉器,是舆服制度中体现皇权威严和官 阶等级的标志物,其发展涉及职官制度、服饰文化、玉器制 作等内容。明代玉带以“粗大明”的工艺风格为特征,其出 土与传世数 量 都 达 到 了 玉 带 艺 术 的 发 展 高 峰。明 代 玉 带 承载了明代社会的多样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学意义和艺术 价值。 一 明代玉带配系及形制的时代特征 明代玉带是 明 代 职 官 制 度 的 官 员 身 份 物 化 标 识 的 一 个缩影。明代严 格 的 等 级 界 限 体 现 在 对 包 括 玉 带 在 内 的 职官身份标识物的使用规定。 玉带的使用始自唐显庆六年,而明代进一步提高 了 玉 带使用者的身份级别。据 《唐 实 录》载:“高 祖 始 定 腰 带 之 制。自天子 以 至 诸 侯、王、公、卿、将、相 二 品 以 上 许 用 玉 带。”[1]《明史》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帝王、一品文武官、 公侯、伯、驸马或皇帝特赐,方可服用玉带。”[2]明代对玉带 的使用有严格规定,一品官着朝服、公服、常服时所配革带 为玉带,公、侯、伯、驸马使用革带与一品官的玉带相同。一 品以下的官员、庶 人 不 得 使 用 玉 带,逾 越 等 级 佩 系 玉 带 的 职官将受到严 厉 惩 处,玉 带 成 为 约 束 职 官、遵 循 等 级 制 度 的象征物。同时,玉带也是皇帝及皇亲国戚在重大庆典 活 动中的必佩 之 物。明 嘉 靖 帝 将 革 带 列 为 齐 明 盛 服 的 重 要 组成部分:“冕服祀天地,享祖宗,若阙革带,非齐明盛服之 意。”玉带作 为 革 带 的 功 用 也 有 了 固 定 的 使 用 程 式。 《明 史·舆服》记载 嘉 靖 八 年 (公 元 1580年)阁 臣 张 璁 所 述 革  带在服饰中的功用:“革带前系,后系绶,左右系佩,自古 冕弁恒用之。今 惟 不 用 革 带,以 至 前 后 佩 服 皆 无 所 系,遂 附属裳要之间,失古制矣。”将玉带的使用与“古制”的传承 联系在一起,玉带在服饰中的象征意义已远胜于实用价值。 明代玉带的形制随着礼制的规范而变化,经历了 从 随 意性向逐 步 规 范 的 过 程。 明 代 初 期,玉 带 沿 袭 前 朝 的 影 响,形制较多并交叉使用。明代中期后玉带形制趋于程 式 化,佩法也有定制 [3]。如明张自烈的《正字通·戍集上》中 ?字条所录:“革带前合口出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 左右曰鱼尾,有 辅 弼 二 小 方。后 七 枚,前 大 小 十 三 枚。”一 条完整玉带(20块)由五部 分 组 成,分 别 为:三 台、圆 桃、排 方、鱼尾(铊尾)、辅弼。排列形式按规定分为前后两排,形 式及排列顺序见图 1。 图 1 明代标准形制革带示意图 三台由 1块长 方 形 排 方、2块 长 条 形 辅 弼 组 成。而 早 期三台形制不一,至明代中期以后由亚字形演变为长方形  收稿日期:2012-12-30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1YBB119) 作者简介:肖 弋(1978-),女,瑶族,湖南新田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评论及创作、美术教育研究。  167 (排方)、半月型的?演变为长条形辅弼。 圆桃在早期并未确立使用形式和数量规范,数量 3~5 块不等,形状还 有 扁 桃 形,直 至 后 期 确 定 规 范 形 制 为 圆 桃 6块。 排方主要有两种形制:一式,近似于方形 的 长 方 形,由 元代方形玉?发展而来。二式,扁长方形。 鱼尾(铊尾)2块均为长 方 形,一 端 为 弧 形。在 明 代 中 晚期时某些铊 尾 有 长 度 缩 小、宽 度 加 大、扁 方 变 为 狭 长 的 变化。 辅弼在明代早期时不同位置形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