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材优化全析]
据估计,生物圈约有1.8×1012吨的活物质。这些物质主要由化学元素组成。人类现已发现了109种化学元素。生物有机体一般需要30~40种化学元素,其中氧、碳、氢、氮元素是最主要的元素。由于这些元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生命系统的兴衰多取决于这些元素的供应、交换和转化,因而被称为关键元素或能量元素。与能量不同,所有物质都是由地球供给的。
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5—3—1)。
箭头表示营养物质流动的方向(F),方块中数字表示分室号数,零(0)代表环境;F2,1表示营养物质由第一分室流向第二分室;F0,2表示营养物质由第二分室流向环境,依次类推
图5—3—1 营养物质生物地化循环的模型
1.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2.物质循环的特点
先分析以下几种物质的循环情况:
(1)水循环: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的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以全球年降水量82.6厘米作为100单位
图5—3—2 全球水循环
(2)氮循环: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图5—3—3 氮循环示意图
(3)碳循环: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7%,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全过程,现以碳循环为例来进行系统学习。
1.碳循环的过程
图5—3—4
图5—3—5
图5—3—6 碳循环图解
结合以图5—3—4、图5—3—5碳的循环过程及图5—3—6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碳的作用:糖、脂肪、蛋白质、核酸都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在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大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2)碳在无机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以CO2和碳酸盐(石灰岩、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3)碳的循环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中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生物群落中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回到大气中。
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这部分“C”暂时脱离循环,一经开采运到地面燃烧,仍可产生CO2再返回碳循环。
在碳的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大约固定36×1012 kg碳。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的CO2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4)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本质上的区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产品开发中的虚拟现实技术.pdf
- 第八讲仿真模拟技术及其应用.pdf
- 多媒体技术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pdf
-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 眼科学》 教学效果研究.pdf
-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pdf
- 法兰克福大学的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pdf
- 反求工程CAD 建模技术.pdf
- 风机降噪研究的现状与分析.pdf
- 高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方向.pdf
- 高校《 食品化学》 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pdf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点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oc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新题解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新题解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
-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习题答案解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doc
-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习题研讨(细胞的增殖).doc
-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自我检测解析1.doc
-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备课参考(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2课时).doc
-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课后测试题(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doc
-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课后测试题(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doc
-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课后测试题(酶的特性).doc
最近下载
- 新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优秀教学设计《共产儿童团歌》教案.doc VIP
- 肝硬化诊治指南2025年.docx
-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综合与实践 确定匀质薄板的重心位置教学课件2025秋.pptx VIP
- 08【人教版英语字帖】八年级上册单词表衡水体字帖(新目标含音标).pdf VIP
- 2023年10月自考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押题及答案.pdf VIP
-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目录五年级上册.docx VIP
- 合理用药用药班会PPT课件.pptx VIP
- 结构设计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表格自带公式).xls VIP
- 规范言行从我做起主题班会.pptx
- PanelView Plus 7 Performance 终端用户手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