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走进高考9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VIP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走进高考9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诗歌的结构入手赏析诗歌例说 古人做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例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直露且显豁,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何人不起故园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点明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柳”上。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开门见山”的“起”式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明题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意,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如谢朓的《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 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的“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中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定格“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尽”堪称炼字炼句的典范。体现了作者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以至于我们在一千余年后,仍然能够想见其神态。此类结句有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亭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合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更因“寒”字倍增其妙。古人曾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离别之夜特有的感受。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呼应首尾,圆合篇章; 2.揭示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学习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题演练 1.(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