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综述毕业论文.docVIP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综述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综述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1emsis,AS)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基础,是人群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它不仅是动脉自身的疾病,也是导致心肌梗塞、脑梗塞、肢体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但As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建立一种脂质代谢和斑块与人类相似的实验性AS整体动物模型是评价抗AS药物的关键。曾报道应用家兔、鼠、小型猪、非人灵长类和鸟类等动物来复制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脂质浸润、内膜损伤、转基因、免疫刺激等,因此,建立AS动物模型对研究AS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早诊断、早治疗及预防均有重要意义。现将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常见模型建立方法 1.1 脂质浸润法 1.1.1 高脂饲喂法 一般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一定时间。 1.1.2 脂肪乳剂法 一般兔、鹌鹑、鸡等经饲喂高脂饲料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脂质代谢紊乱,进而形成As病变。但是,大鼠、小鼠、狗等仅仅是高脂饮食较难形成As,一般在饲料中添加蛋黄粉、胆盐、抗甲状腺药物等有助于模型的建立。一次性腹腔注射VD 360万IU/kg并饲喂含3%胆同醇、0.5%胆酸钠、0.2%丙基硫氧嘧啶、5%白糖、10%猪油、81.3%基础饲料的高脂饲料4周后大鼠主动脉出现As斑块。 1.2 免疫损伤法 1.2.1 注射牛血清法 兔一次性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250mg/kg,并饲喂含30%胆固醇、10%猪油、2%脱氧胆酸钠、2%丙硫氧嘧啶的高脂饲料6周,肉眼和光镜均可见As斑块。此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典型的As病变,模型可靠实用。 1.2.2 卵白蛋白注射法 卵白蛋白皮下注射使大鼠致敏,再腹腔注射2.5 ms/kg卵白蛋白1周5次,发现无论有无高胆固醇饮食,都可以使主动脉产生As。 1.2.3 移植法 将大鼠主动脉1.5cm切下作为移植物,移植到另一只大鼠的腹主动脉上,一端接于肾主动脉上,另一端接于肾主动脉分叉之下,分别于10、20、30、60、90、120、150、180和360 d后检查该动脉,发现发生类似人实质性器官移植后的血管As改变。 1.2.4 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l65)法 兔肌注射VEGFl65(2v蝠/kg)1次,结合高胆圊醇饲料喂养42 d后,动物胸主动脉内町见纤维斑块突入管腔引起管腔狭窄,斑块呈偏心性,近斑块处有新生血管,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 1.3 机械损伤法 1.3.1 球囊法 兔喂服含1.0%胆固醇和6%猪油的颗粒饲料一周后,实施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每天每只继续喂养高脂饲料120 g,8周动脉可出现典型的As病变。高脂饲料加球囊损伤法目前主要用于腹主动脉、髂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但是此法可造成严重的内弹力板及中膜损伤,所以造模过程中要注意球囊和血管直径的比例及手法的得当。 1.3.2 空气干燥法 兔喂养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1周后,对颈动脉施空气干燥术,术后每日每只继续喂服高脂饲料150 g,第2周和第4周时内膜增生明显,出现典型的As病变。此法损伤相对轻柔,内皮细胞的修复与内膜的增殖过程更接近颈动脉疾病的病理过程,可重复性好,易于确定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1.3.3 下丘脑弓状核损伤法 研究表明损毁弓状核可诱发As早期变化,重新植入胚鼠弓状核细胞悬液可使动脉壁的变化得以恢复,证实下丘脑弓状核对As的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1.3.4 电刺激法 血栓形成仪刺激家兔颈动脉造成内膜损伤,并加饲喂高脂饲料4~6周,动脉内膜损伤、受损段血管血栓形成、全身高脂血症三者综合作用,形成了受电刺激血管段特有的限局性As斑块。此法建立的As模型造模时间短,病变部位明确且程度一致,可用于抗As药物的研究,也可用于再狭窄动物模型的研究。 1.3.5 辐射损伤法 兔经血管内Irg辐射,并饲喂2%的高胆固醇饲料。2周时被辐射的动脉有局灶性的巨噬细胞内皮下黏附及内皮的损伤,6周时可观察到血管内As斑块明显增加。1.4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通过基因打靶技术制备的apoE基因缺失小鼠,在正常饮食下血浆总月日固醇水平比正常对照小鼠高出8倍和5倍,可自发形成As。 常用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常用的研究模型大致包括细胞模型、食饵性动物模型、人工培育自然缺陷动物模型和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四大类。 2.1 细胞模型 通过体外孵育使单核巨噬细胞转化为具有As病变象征性的泡沫细胞用于As实验研究的细胞模型。细胞模型因复制迅速而简单,数十小时即可成功,故应用广泛。泡沫细胞虽是As病变的特征性细胞,但不能代表As的基本病变———粥样斑块,更不能反映人体As病变的实际状态。泡沫细胞比较适合用于细胞脂质代谢方面的实验研究。 2.2 食饵性动物模型 1913年Nikolai创立的经典实验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文档评论(0)

lingyun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