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隐私权保护制度文献综述.docVIP

论中国古代隐私权保护制度文献综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  目:     论中国古代隐私权保护制度         专业:法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一)写作目的 本篇论文欲达到之预期目标有三个:一、了解中国古代法律之中的对隐私权保护制度的不足与探索,从而进一步分析对现阶段我国的法律制度之借鉴之处。二、通过社会调查与实地分析,锻炼自己的调查能力与水平;三、提出自己对于中国隐私权保护制度的不足、缺陷,对比古代的隐私权制度状况,分析产生原因以及如何补足的看法。 有关概念和综述范围 1:有关概念: 根据民法有关规定,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综述范围:[1] 周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隐私权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08?7(下)。 [2] 杨锦帆《中国社会隐私权的法理思考》,《法制与社会》2009年2月下。[3] 崔素花《中西隐私观差异及根源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1月。[4] 潘良炽《中国古代诽谤罪兴废时间考辨》,《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5] 屠振宇《隐私权:从民事权利到宪法权利———兼议民事权利与宪法权利的关系》,《金陵法律评论》2009年春季卷。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一)历史背景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古代中国长期而强大的封建制度,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的法律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唐代时形成的中华法系颇有其特点,也使血缘成为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中国的古代,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的法律体系对于私法领域涉及不深,属于“以刑制民”,儒家文化对于私人财产是进行道德上的否定的,即认为对私人财产的追求是一种道德上的堕落,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私。”等等便是此种观点的证明。 但是中国社会是十分重视“伦理关系”的,因为按照范忠信的观点,中国人对于财产权的制约是通过伦理关系的原则去限制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乃至家族利益,都尤其重视,并且加以保护,而相对的,忽视了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而其中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从直接的立法角度上来看,很遗憾的处于空白位置,特别是在刑法上,虽然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在监狱制度上可以有所体现,比如男女分囚等,但是在大多数时候特别是行刑的时候,实行的多是游街以及示众等剥夺隐私权的手段与制度。 在中国的古代,因为封建制度的强大,法律上对私权利方面的保护过多的往宗主与王公贵族方面倾斜,比如在审讯方面,对于王公大臣的审讯往往不公开进行,而贵族、朝廷命官的死刑处法,则多是赐死免刑。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壮大及腐朽,在“礼法”方面的对宗主与男权的保护逐渐的加强了。而这时一些与隐私权似乎有着一丝万缕联系的制度逐渐的在壮大与得到发展。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尚有一段记载:“捕律: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犯者,其室殴伤之,以毋故入人室律从事。意思是说,禁止官吏夜间进入私宅逮捕犯罪嫌疑人,违反者一旦被私宅主人杀伤,则按照汉律的‘毋故入人室条例’处理。什么是‘毋故入人室’条例呢?陈先生指出,《周礼·秋官·朝士》注引郑司农之说:‘盗贼群辈若军共攻盗乡邑及家人者,杀之无罪。若今时无故入人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人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这段文字足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律之中有关于对住宅的保护制度。众所周知,“住宅不受侵犯”是现代隐私权制度之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虽然中国古代的法律只是在于保护财产与人身安全,但是这些法律无疑在一个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