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

宁波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献综述 宁波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盈余管理从19 世纪的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最初主要是进行利润平滑,随后则是从事秘密准备,并逐步向今天的盈余管理发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逐渐兴起,并且日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广泛运用,更是促进了盈余管理研究的繁荣。 1 盈余管理的含义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斯科特(2000)认为,“当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公认会计原则)中自行选择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利益或公司股票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盈余管理”。Schipper(1989)Healy和Wah1.En(1999)从会计准则制订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我国学者在参考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定义的基础上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李培根、李海波(201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张祥建和徐晋(2006)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相关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王建刚和周兵(2008)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职业选择的空间和有目的的规划交易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陆建桥(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2 国内外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2.1 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国外很早就有学者给出了相关的研究结论。Healy (1985) 在进行更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也发现经理人总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大化其预期红利的现值。Abdel - Khalik ,A1R1 (1985)曾考察过,即使发出存货采用LIFO 法会得到税收上的好处,但基于奖金最大化假设,高管人员在物价上涨时期仍会选择FIFO 法计算发出存货成本。Steven Balsam (1998) 的研究也证明,操纵性应计利润与CEO 现金报酬正相关,且相关程度受公司所处环境的影响。 2.2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国内对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 (2007) 以2001~2004年我国沪深两市的1914 家公司为研究样本, LISREL模型, , , , , , 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途径 3.1 盈余管理的手段 赵春光(2006)以2002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大洗澡;同时有较弱的证据说明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也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利润平滑,另一方面是为了盈余增长。 孙志国(2006)以2004年沪深上市公司A股中,披露重大关联交易并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33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即使被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中依然明显存在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刘星、安灵(2007)选取了2003-2004有资产出售行为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具有显著的年末特征,从而获得了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的初步证据。回归结果证实和表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包含着调整字长负债率,平滑盈余,以及扭亏的动机。 3.2 盈余管理的途径 张天成(2008)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有: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不合理的确认与计量和资产重组。 蒋银花(2005)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有: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虚拟资产、资产评估、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时间差以及巧用会计政策。 4 治理盈余管理 张天成(2008)认为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必须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来实现。 张玉春、李宗植(2005)认为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完善公司产权制度、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健全关联方交易的法律制度、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提高资金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发挥市场自身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以及加强政府部门对财务报告粉饰的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