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翻译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仅供学术交流参考用)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郭沫若可是说是一位 “百科全书”式的文人。他既是著名的诗人、 小说家、戏剧家、史学家,在翻译领域,亦是成就非凡的翻译家。 郭沫若的翻译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至1949 年建国之前的几十年内。在这几十年中, 郭沫若可谓是一个非常多产的文学家及翻译家,可谓是译著等身。作为翻译家,郭沫若在现 代文坛上的影响也十分大。他翻译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和 《浮士德》当时读者众多。可惜 的是,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郭沫若基本上停止了文学翻译活动。 本文研究郭沫若的翻译,因为郭沫若研究 “迄今还是一个比较 ‘年轻’的领域”(黄侯 兴,1987:2 )。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他诗歌戏剧文艺思想的研究,很少有文章专门研究 郭沫若的翻译。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中综述了郭沫若研究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各个时期比较有代 表意义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方向。 第二章是关于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综述。本章共分五个方面,即翻译作品的 地位、对译者的要求、翻译作品的选择标准、翻译的作用和翻译法,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了郭沫若对于翻译作品和译者的高要求,以及他对于意译的执着追求。 第三章叙述了郭沫若的翻译实践。郭沫若前期的翻译偏向于他所喜爱的文学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风格大致和他早期的创作风格相一致。后期的翻译注重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思想,偏向于翻译能反映穷苦大众疾苦的作品。本章节对他的翻译作品作了大致的分 类,对每个类别中的代表作作详细的分析,阐述了这些作品对于郭沫若文艺、政治思想以及 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是郭沫若和鲁迅的翻译比较。本章节分析了两者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同 之处。由于两人在上述领域采取了相反的观点,他们之间的争论,尤其是关于翻译法的争论, 对于中国现代的翻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本文总结了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上的作用 和地位以及郭沫若翻译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郭沫若、文学创作、文学翻译 6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f Guo Moruo as a translator, including hi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his translation on himself as a writer. Guo Moruo was a versatile writer in modern China. He was not only a famous poet, novelist, dramatist, historiographer, but also a distinguished translator who enjoys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ost of Guo Moruo’s translation works were published during decades from 1919 to 1949. His translated works, especially books like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and Faust, had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people of his time. It was a pity that he stopped translating after 1949 for some reasons. I have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Guo Moruo studies because it “is still a relatively ‘new’ field (translation my own1)”(黄侯兴,1987:2). Mor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