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合一”看王阳明的心学.pdf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l2卷 第 8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Vo1.12 No.8 2012年 8月 JOURNALOFJIXIUNIVERSITY Aug.2012 文章编号:1672—6758(2012)08—0036—2 从 “知行合一”看王阳明的心学 张一 峻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 “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 出了“知行合一”的 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 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 “先知后行”之说 ,在宋代后 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 “心即理”“致 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论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代历史上每逢经济组织形式有重大变化之 而内禽兽,而犹或 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 时,思想界都会迎来要求对当前社会伦理道德进行反思 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 !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 的社会思潮。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经济 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 以正人心,息邪说 ,以求明先圣之 发展 ,市民阶层迅速崛起,海上贸易以及域外文化也有很 学,庶几君子闻大道之要 ,小人蒙至治之泽。” 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对 自身利益的关注和需求的提高, “知行合一之说 ,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 与当时明皇帝昏庸,推行特务政治,现实黑白颠倒,天下 先用知之功而后行 ,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 已而为此补偏 无公理、公正可言的社会现实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思 救弊之言。学者不能著体履 ,而又常制缠绕于言语之间, 想界 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将 “心”与 “理”二元对立的 愈失而愈远矣。行之 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行之真切笃实 本体论,“理”在 “心”上的理念 已成为压抑思想及个性的 处即是行 ,足下但 以此语 细恩之 ,当 自见 ,无徒 为此纷 纷 枷锁。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阳明从 “心即理”“知 也 。” 行合一”以及 “致 良知”三个方面继承发展陆九渊的心学 这两段话提及 阳明的立言宗 旨:孔孟之学重明德亲 思想 ,并建起其 自身独立的心学体系。 民,而当时士大夫无不以巧文饰诈,博词饰非,令社会上 一 王阳明生平简述 充满虚伪的风气。而造成这种风气 的原因,阳明认为正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祖籍 是知先后行的二元知行观,知而不行的状况屡屡发生在 浙江余姚人 ,出生于书香 门第。28岁 中进士,开始仕途 士大夫身上。而阳明提出的解决办法便是: 生涯 ,多次经历大起大落 ,最终病亡于平乱归途。阳明自 “此须识我立言宗 旨。今人 学问,只 因之行分作 两 幼豪放不羁,聪敏好学 ,品性正直。他并不想恪守儒家学 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 曾行,便不去禁止。 说 ,而是大量吸收禅、道二家智慧充实 自家心学,与扬弃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 即是行 佛道的理学有着鲜明的对比。“豪‘雄 ’与 浪‘漫 ’是我们 了。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这不善的年克倒了。需要就 理解 阳明个人及其事功和精神去向的两个不可忽视的要 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时我立言宗 素”。弘治十五年 (1505)因得罪刘瑾,阳明被廷杖五十 旨” 并贬谪龙场。在谪居龙场期间,阳明从对生活的体悟中,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