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pdfVIP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 的影 响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 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 王 平 林 乐鸣 摘 要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 体现在通过培育犯罪人的羞耻之心使其真心悔过、利用来 自家庭 的压力促使犯罪人积极改过、借助来 自社会 舆论 的非议迫使犯罪人认真悔改这三个方面;其消极 的影 响体现在容易给犯罪人打上 “标签”从而不利于其 回归社会 、对犯罪的憎恶谴责容易被泛化进而流变成为对犯罪人身心 的伤害这两个方面。今天我们应该对 传 统耻感文化进行加工整合 ,并通过在监狱 中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维护家庭稳定 、加强社 区建设这三方 面具体工作使其积极影响落到实处 ,从而对 当前 的罪犯教育改造起到促进作用 。 关键词 耻感文化 教育感化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现代启示 耻感文化①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对罪犯的教育感化有过深刻 的影响。本文拟从 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并探究其现代启示意义 ,以期 “古 为今用”,对当前的罪犯教育改造能够有所帮助。 一 、 耻感文化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地位 “耻”字在古汉语 中写作 “ ”,《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辱也 。从耳 ,心声 。”② 《六书总要》注 日: “耻 ,从心耳 ,会意 ,取闻过 自愧之意。凡人心惭 ,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据此可 以看 出,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所谓 “羞耻”可以理解为 ,人们在做错 了事或者受到侮辱 以后内心所产生 的不安感受 ,是人们在追求善的 过程中对于名誉受污、自尊心受损 的否定性反应。正如有学者所言 “耻以否定的形式表达了对善的追求”、 “耻感是人们趋荣避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 。”③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要有羞耻之心,以做坏事为耻,经 过数千年的传承积淀,形成了世代相传 、独具特色的传统耻感文化 。 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中占据极为重要 的地位 ,“耻”与 “孝”、“悌”、“忠 ”、“信 ”、“礼”、“义”、 “廉”被并称为 “八德”,成为社会 的基本道德规范。历代典籍中对耻有许多著名的论述。作为我 国最早的诗 歌总集的 《诗经》中就生动地写道 :“相 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 鼠有齿 ,人而无止 (通 “耻”一笔者注)。人而无止 ,不死何俟?”④以鼠比人,强调人要有羞耻之心 。作为儒家传世经典的 《论语》中 有 “行 已有耻 ,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 ,可谓士矣”⑤的说法,把有廉耻之心作为 “士”的标准之一。儒家另一部 ① 耻感文化的说法最早由美 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在其著作 《菊与刀》一书中提出,用来描述 日本文化从而区别 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后来逐渐被用来描述整个东方文化 。本文中笔者只是借用这一名词,并不按照本尼迪克特所界定的内涵来使用 。 ②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年版,第223页。 ③ 高春花、刘俊娥 :“论耻感及其道德功能—— 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 ④ 于夯译注 :《诗经》,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 28页。 ⑤ 徐志刚译注 :《论语通译》,人 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165页。 · 107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年第 l0期 经典著作 《孟子》中认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把羞恶之心与恻隐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并列为 “人之四端”①;还指出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 ,无耻矣。”②把没有羞耻感作为人生最大 的耻辱 。先秦法家经典著作 《管子》中更是把礼、义、廉 、耻并列为 “国之 四维”,认为 “四维不张 ,国乃灭 亡。”③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其著作 《四书

文档评论(0)

8号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