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性哭嫁习俗:在惯性中传承与断裂——鄂中地区哭嫁习俗的田野调查.pdfVIP

青年女性哭嫁习俗:在惯性中传承与断裂——鄂中地区哭嫁习俗的田野调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年女性哭嫁习俗 :在惯性中传承与断裂 — — 鄂中地区哭嫁习俗的田野调查 陈世海 摘要:文章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了鄂中地区青年女性的哭嫁习俗。研究发现:隐藏在 哭嫁 习俗背后的是以 “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家族和血缘关系是这个格局 的核心 内容 ;哭嫁 的 主要功能是婚前教育和对于亲情不舍的表达;亲情因素以及地方性习俗规范下的 “他我”是哭嫁 习俗延续的惯性推动力。当前,该习俗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现象,在 “他我”力量的 减弱下,仅靠亲情将无法维持惯性的延续运行。 关键词 :哭嫁 差序格局 田野调查 一 、 引言 婚姻习俗和仪式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类型,与其他精神财富一样,均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 继承性的特征。其地区、时代的异质性和前后的继承与发展均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变迁和转型过程 而向下延伸,承载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演变的足迹,是一个具体历史时期风土人情的缩影。 与 金“榜题名”并列为人生四大喜事的 “洞房花烛夜” (即婚姻)本应是非常喜庆 的事情, 然而,在中国的某些地方和某些民族当中,长期以来,都以 “哭”的形式送别即将步入婚姻的姑 娘,这就是哭嫁。哭嫁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婚姻习俗,在土家族、布依族、白族、回族、汉族 (少 数地区)等许多民族广泛存在。从哭嫁的组织、过程到参与哭嫁的人群以及哭嫁的内容,都能够 反映出互动各方的心理状态、关系亲疏程度,很好地体现了差序格局对参与者的潜在规范作用。 作为兼具帕森斯 A“GIL理论模型”中整合与模式维持功能的哭嫁习俗,随着人类婚姻中行为主 体 自主选择和决定权力的增强、婚姻透明性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婚后生活提前预判程度的提高,在 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现象:母辈由于有比较好的学习对象和社会氛围④,其哭嫁 技“能”掌握的更好;而在青年女性这一辈中,哭嫁从形式、内容到功能上都有所弱化,乃至有 很多年轻女孩子在 出嫁之时已经不会 “哭”了。 那么,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哭嫁这一习俗又能体现出哪些文化心理因素、显示出哪些功 能?在差序格局的规范下,参与各方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哭嫁这一习俗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 二、文献回顾 从建国到 1980年代早期,由于政治条件的限制,哭嫁一直被认为是 “封建文化”的残余而 被禁止,调查中国大陆哭嫁文化的工作无法进行 (AnneMcLaren、陈勤建,2004:26—55)。与此 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做了许多有关哭嫁的实质性研究工作,这 些研究多是以对香港女性的调查为基础的⑦。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中国古代文化习俗的重新 ① 这里所说的学习对象和社会氛围是指的母辈相对于女儿一辈而言,在 自己出嫁之前,哭嫁习俗更为广 泛,仪式更为全面,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浓厚的氛围。所以其哭嫁的 “技能”相应要高的多。 ② 参见ANDERSONE.N.,1973SongsoftheHongKongboatpeople.ChinoperNews5:8—114,以及 BLAKE, Fred,1978DeahtandabuseinmarriagelamentsThecurseofChineserides.AsianFolldoreStudies37:13—33 (转引 自Anne McIaren、陈勤建,2004:26—55)。 36 青年女性哭嫁习俗 :在惯性中传承与断裂 关注,大陆学术界对妇女的哭嫁文化重新进行了研究。 (一)哭嫁的称呼及演变 哭嫁,亦称 “哭出嫁”(江浙一带)、 “作坐歌” (四川地区)、 “哭轿” (湖北、湖南地区)、 开‘叹情” (广东地区)、 “啼惨切” (福建地区) (余霞,2004:152—155;潘旦,2003:30—35; 盛义,1994:148),是指在女性出嫁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亲属们围绕待嫁的女儿,以哭的形式进 行送别的活动;新娘、母亲和其他直系女性亲属是主要的参与者。①这一民俗事象遍及两广、两 湖、江、浙、闽、赣、云、贵、川等 15个省市 自治区,在土家族、毛南族、布依族、白族、回 族、纳西族、苗族、侗族、羌族、瑶族、藏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

文档评论(0)

在水一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