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蒙养教育与科举.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 试 研 究 2009 年 1 月 第 5卷 第 l期 Examinatio, Research 试论古代蒙养教育与科举 Jan. 2 0 0 9 V O I.5.N O. 1 田建荣 【摘 要】 蒙养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举制 长期并存。科举考试使蒙学教育 目的-9其接轨,使蒙养教材渗透强 烈的功名利禄思想。特别是一些科场的失意者,做蒙师便成了他们 临时的选择和人生过渡,这不利于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科举 考试的推动下,古代蒙学的确有了长足发展,在识字、写字、读书和 作文训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科举考试推动、促进 并保护了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关键词】 科举 蒙书 背诵 塾师 【中图分类号】 G62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654(2009)01—0103一l8 作为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私学,其所覆盖的教育面概括起来有 “家传” 和 “师授”两大途径,进而产生了家学传授形式和经师讲学形式、蒙养教学形 式三种教育组织形式。其中,经师讲学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书院制度,这是私 学教育的高级形式,但在元代以后逐渐官学化。而家学传授,其传授内容主 要是科学、文学、艺术、百工技艺等,它为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作 出了贡献。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为官方的专科职业性学校所采纳,归入 官学体系,或者只限于承继祖业。唯有蒙养教育,除宫廷特设一些贵胄小学 外,一般官学多不承担。也就是说,中央官学和私立书院多为高等教育机构, 地方官学又多是在蒙学教育基础上读四书五经,以应科举考试。而作为教育 之基础的初等教育在古代唯有私立的蒙养学校来承担,很少受官方的干扰, 作者简介 田建荣,教育学博士、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陕西西 安 ,710062。 lo3 耋 筵 复 鲞复!塑 这便在中国教育史上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蒙养教育形式,但在其发展的过 程中也逐渐被纳入科举系统之中,并且蒙学教育的诸多特点也都是在科举制 的影响下形成的。 一 、 童子科与儿童教育 我国古代向来注重儿童教育。 《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 是说,从儿童时期起,就要对他们进行 良好的教养,这是做圣人的功夫。孔子 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 自然。”而中国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得到了及早教育 而成伟大人物的动人故事。更有一些神童,常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科举 考试逐渐成为社会检验人才的主要工具后,将一些从小就在某些方面表现出 特长的天才儿童,加以选拔,刻意培养,的确造就了不少人才,童子举遂成为 一 件科举盛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代儿童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据说,秦朝时就有童子仕。童子举实起源于汉代从童子中选拔人才的制 度。 《汉书 ·艺文志》记 日:“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 氏掌国子,教六书, 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肖何草律,亦著其 法 日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 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此处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 史”,被看作是后世童子科之滥觞。但汉代数百年,仅有臧洪、公孙、司马伯达 等人得拜童子郎,真可谓凤毛麟角,影响不大。 至唐朝,童子科与进士、明经等科并列为 “岁举之常选”,成为科举常科 主要科 目之一。但其实是明经科的变形。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年)四月二 十五 日敕令:“童子举人,取十岁以下者,习一经兼 《论语》、《孝经》,每卷诵文 十科全通者,与出身,仍每年冬本贯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例,考试迄 闻 奏。”¨即只要是十岁以下的儿童,熟读经书,就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