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投稿類別:史地類
篇名:
淺談布農族文化
杜雅雯。國立花蓮高農。資料處理科三年級
田佳欣。國立花蓮高農。資料處理科三年級
馬思婷。國立花蓮高農。資料處理科三年級
指導老師:
陳家韻老師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淺談布農族文化
壹●前言
現在的原住民逐漸淡忘自己的文化,因為本組組員都是布農族原住民,而
在我們族內,除了住在部落的居民以外,大多數年輕的一代幾乎不懂族語意思,
不會講族語,也不懂自己族 的文化。因此我們想做此研究讓自己有一趟尋根
之旅 ,希望透過網站及書刊 ,還有訪問部落長者了解我們布農族的文化。
貳●正文
一 、簡介
布農族 (Bunun )。全族人大約 51322 人,對牽移來說 ,布農人是台灣原
住民中 ,人口移動幅度最大,延伸能力最強 的一族。
布農人稱「人」為 Bunun ,這也是該族名稱的由來。布農族祖先居住在海
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山上 ,是典型的高山民族。十八世紀時 ,布農族開始
大量遷移 ,一是由中央山脈玉山的北側往西移動;另一支則由中央山脈西側往
東爬越中央山脈之台東、花蓮境內向東移 。由於民族大量遷移的結果 ,布農族
的分布範圍因此擴展分佈於南 、花蓮 、高雄 、台東。
二 、布農族的分布區域
分布於在中央山脈的兩側,共分六個社 ,分為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
舟社群、巒社群、蘭社 ,是典型的高山族,其中的蘭社 已被同化,故現在
只有五 。目前各 居住地分別如下表 :
表一 布農族 在台灣的分布區域
社 分佈區域
卓社 (take-todo ) 南 縣信義鄉久美村、仁愛鄉中正、法治 、萬豐村 。
卡社 (take bakha ) 信義鄉潭南 、地利 、雙龍三村 。
丹社 (take vatan ) 信義鄉地利村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本組組員居住地)。
巒社 (takebanuad ) 信義鄉豐丘 、望鄉 、新鄉 、人倫及花蓮縣卓溪鄉 。
郡社 (isbukun ) 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 、延平鄉及高雄縣
那瑪夏鄉 、桃源鄉 。是五個社 中最大的一支 。
(註一)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因分布地區不同 ,所以各 講的族語音調不同 ,有些單字也不同 ,但大致
上都相同 , 和群之間是可以溝通的。
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淺談布農族文化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是花蓮布農族分布地之一,其地理位置如下圖一:
圖一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為本組組員居住所在地。
資料來源 :馬遠國小92 學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