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模糊、明晰、淡化——中缅边民的国家认同过程及启示.pdfVIP

模糊、明晰、淡化——中缅边民的国家认同过程及启示.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糊、明晰、淡化 — — 中缅边 民的国家认 同过程及启示 刘 芳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云南 德宏 678400) 喃 要】梳理了两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渊源及两国边界的复杂划定,由此考察了中缅边民的国家认同 过程 :模糊、清晰、淡化;并认为两国关系的长期友好与边界划定,对分居两国的民族保护密不可分一 “国家”这一划界并未对民族的 “割裂”造成损伤。由此认为,中缅两国的边界划定及其显现出来的双边关 系,对反思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民族的划界问题具有特别的哲学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缅边民;国家认同;国界 中【图分类号】D829.3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9340.2012.06.006 [文章编号】1674—9340(2012)06—027—05 德宏傣族景颇族 自治州地处云南西南边境,是云南省八个少数民族 自治州之一。它与缅甸毗 邻而居,在长达503.8公里的国境线上,有两个国家级15岸、两个省级口岸和一个边境贸易区,这 不仅成为中国对缅贸易的主要El岸,也是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黄金 口岸,走进这里,就会看到具 有一坝两国、一岛两国、一寨两国、一家两国,两四边民共饮一井水、同赶一条街的特殊景观[1]P62。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缅两国能凭如此特殊的国界线一直处于友好状态呢? 一 、 寻找国家边界 :中缅的历史渊源与边界问题 中缅两国在历史上具有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有学者在经过详实的梳理后认为: 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民族集团作为中华民族的直接族源在我国民族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 用。氏羌的东支华夏族后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其南支成为西南藏缅语言少数民 族的先民。南支的延伸部分在缅甸发展成为缅甸民族的主体——缅系民族和缅系亲属民族。百 越、百濮的西南分支也分别发展成为南方壮侗语支、孟高棉语支少数民族。这三大民族集团在缅 甸境内广泛分布,人 口占有率达到了99%,成为现代缅甸民族的主体。中缅民族之间的相同源流 证明了这样一个传说:中缅两国是 “胞波”(同胞)。而民族通道和西南丝路就是连接两个 胞“波”的 血脉之路 z。 但如果从现代意义上的 “国家”这一 “概念”来衡量 ,中缅边界则存有很多的模糊和不确定性: 从中缅两国边境历史的发展来看,两国封建王朝对中缅沿边地带的统治,在地域方面处于不 断的盈缩变化之中。中缅交界地区多为中央王朝力量难以到达的边疆土司地,世袭头人与土司享 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两国国力的变化,边界土司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时而臣服于中国,时 收入 日期 :2012—09—15 基金项 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 目(项 目编号:2012C078)。 作者简介:刘芳(1974一),男,云南镇雄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女性文学中的性观念与女 性解放、民族与国家认同等文学、文化领域。 保 山学院学报 2012第 6期 而臣服于缅甸,或对中国、缅甸同修贡职。中缅之间时常也为争夺这些边境土司地爆发战争,中缅 两国之间并不存在一条近代意义上的国界线,在更多的时候,两国边界的界定只是一些点和面, 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一条 线“”。 从历史上看,中英之间长期争论的中缅北段未定界,主要包括了尖高山以北,西藏边界的担 当力卡山以南,印度阿萨密以东和高黎贡山以西的地方。在 1886年英国吞并上缅甸以前,这些 地方主要是一些独立的少数民族部落地区,在历史上有的部落未同中国发生过往来,有的则通过 土司制度发生某些联系,这种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就恩梅开江下游以东的小 江流域来说,这里曾分别归属于保山县和腾越厅所属的土司管辖,由于土司制度的弊端和地理条 件的限制,到清末,小江上游地区已不同程度脱离了土司管辖,一些村寨只成为名义上的土司辖 地,清政府官员也不加过问,俨然 “视同化外”。小江流域以外的江心坡、户拱等地,明朝曾在这里 设置里麻长官司进行治理,万历末年,里麻以西、孟养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