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第二轮修志民俗编之管见 19
第二轮修志民俗编之管见
臧秀娟
提 要: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更新而不断消长演进,对于第二轮修志
反映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时期来说,设置和编纂 民俗志极其必要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第二轮修志 民俗编 编纂
近来翻阅 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 目汇编》①,发现书中所列46篇志书篇 目,设
置民俗编的只有 9篇,放人其他编记述民俗的有 12篇,没有设置民俗编的有25篇。究其原因,
目前一些地方志工作者认为民俗属于静态内容,没有必要设专篇,即使写,放在有关章节或概述
中简要记述即可。其实,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始终处于变迁的过程中。它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地消长演进,始终适应并引导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并成为无法逾越的道德行
为准则。民俗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和与时俱进的性质,对第二轮修志反映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时期
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应该重视起来。在此,笔者不揣冒昧,就第二轮修志民俗编的理论基础和
编纂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 民俗编设置 的必要性
民俗内容入志,自明正德 松《江府志》首创风俗专卷,到清代已成通例。从清代至今,风俗
记述的篇幅不断增加。民国方志学家黎锦熙在 方《志今议》中提到 “风俗志”,并将其内容列为
日常生活、礼节、术数、迷信等。从已出版的第一轮志书看,基本都将民俗编列为重要内容之
一 , 记述了住宅、饮食、衣着、节 日、婚嫁、丧葬等习俗,内容多叙旧而少言新。为此,笔者认
为第二轮修志设置民俗编很有必要。首先,可以反映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期民间风俗的表现。伴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当代的民俗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城市民俗的比重逐步加
大,民俗作为资源走向了市场,民俗旧死新生的更新率加大,对外来民俗的融合力加大,民间生
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等。这些在岁时民俗、人生礼俗、饮食起居、交际游乐等方面都表现出来。就
岁时民俗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传统节 日经历着一些变化,尤其进入21世纪后,
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春节,全家欢聚的年夜饭前不再有闭门、封井、烧糁盆、祭祖先等习俗;吃
年夜饭的场所也不完全拘于家中,在都市里已有相当多的家庭选择到宾馆、饭店去用年饭;除夕
的主题不再是燃烛守夜,看电视成了主要的助兴活动;拜年的方式更趋多样,并借助现代通讯手
段,电话拜年、电子邮件拜年、手机与信息拜年等越来越普遍;春节不再困守家中,举家出游,
去外地及国外渐成风气,春节由 “过年”渐变成 “度假”;穿新衣、吃荤腥不再是 “肥年”的标
志,人们已无法以物质消费区分过年与平时的不同,文化消费与精神追求成为最令人关注的目
标。过年为 “度阴”的信仰观念已经消逝 ,神秘的禁忌大多淡化,人们喜爱吉祥的象征文化,以
春联、年画、花灯、窗花、中国结等民艺物品装饰春光融融的新年。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我国社
会转型时期民俗事象相较传统而言,在内容形式上更丰富、更芜杂、更斑澜,且这些事象吸收了
①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 :《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 目汇编》,方志出版社2004年 10月版。
维普资讯
中国地方志 2007年第2期
大量西方民俗,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其时代意义也极为深刻,它是中国社会转型时
期民俗开放性和多元性、近代性和世界性、时代性和进步性的象征。如果将这些内容记实记好 ,
既可以从民间的社会生活层面感知当代中国变迁的脉搏,从民俗 自身变迁的规律体现中国社会文
化转型与演变的规律,还可以与志书经济、政治 文化等其他篇章相辅相成,遥相呼应,更深刻
地反映这个时代的特点。其次,可以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意义和价值。文化一般来说包含两
个方面,一是精英文化 (或称典籍文化),另一是民间文化 (或称地方特色文化)。民间文化由人
民群众自己创造,是大众愿望和审美的直接表现,是一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人道主义看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pdf
- 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pdf
- 从退耕还林还草谈科左中旗的生态建设.pdf
- 从文本“感悟”走向言语“实践”——由《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引发的思考.pdf
- 从无字处读书.pdf
- 从物业管理师制度看物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pdf
- 从香港大学面试题再谈高考作文题.pdf
- 从新高考看新课程改革.pdf
- 从新旧日语能力测试的对比来看日语教学.pdf
- 从熊说起.pdf
- 第九届住博会开幕 低碳技术助推住宅产业化前行.pdf
- 第七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中国放射医学教育五十年庆典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会议.pdf
- 第三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IPC3)在伦敦顺利召开.pdf
- 第十届全国追求卓越大会在京隆重召开——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荣获第十届全国质量奖.pdf
- 第五届全国钢琴教师教学研修班即将举办.pdf
- 第五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获奖作品.pdf
- 第一极体位置对多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结局的影响.pdf
- 滇池西园隧洞工程腐蚀碳化原因探析.pdf
- 癫痫对大鼠卵巢和生长卵泡的影响.pdf
- 典当行经营中的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概括.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