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 iI坛 INNOVATIONNo.6D c.2008。.。.。.。.。.。.。.。.。.。.。.。.。.。.。.。.。.。.。.。.。.。.
一圉 一二oo八年 第六期
略论 《史记 》中的比喻修辞
石 天 飞
(广西民族大学 科研处助理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 《史记》大量运用的比喻修辞 ,其结构呈现多样化。比喻修辞的运用,或分析形势,推动事件的发展;或说明道理,阐述
自己的主张;或刻划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烘托气氛,使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绘更生动传神 ,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褒贬爱憎。
关【键词】 《史记》;比喻 ;结构;功能 .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08)06—0088—03
On theM etaphorofHistoricalRecords
SHITian—fei
Abstract:In HistoricalRecords,SiMaqian numerously employsdiversified structuresofmetaphor.The employmentanalyzes
situationsthatpushestheprogressesoftheeventsforward,illuminatesthe author’Sargumentsand opinions,vividly describeschar-
acters and atmospheresthatexpressestheauthor’Sdifferentsentiments.
Key WOrds:HistorciolRecords ;metaphor;structures;functions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以其生动形象,具有直观 田肯贺,因说高祖 日:“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
性而又含意丰富,容易让人理解和领会其中意思的特 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
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经常而广泛地运用,在古往 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
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可见及。 水也……”汉王听之。(《高祖本纪》)
比喻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汉代赵岐 《孟子题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而居上。(汲《郑列传》)
辞》就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史 趋时若猛兽鸷乌之发。(《货殖列传》)
记》作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运用了大量、多 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 良,五家之兵,进如
样的比喻修辞,增加了其文学性,使史实和历史人物更 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苏秦列传》)
生动可感。据统计,《史记》中仅 本《纪》部分的比喻就达 “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
20多个 (重复者不计在 内),而最多的又推 《列传》部 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苏秦列传》)
分,其中无一篇不用比喻。 胜如卵耳,何能为也。(伍《子胥列传》)
下令如流水源,令顺民心。(《管晏列传》)
一 、 《史记》中比喻的结构类型
在这三元结构齐全的比喻句中,喻词 +喻体在句
通常比喻句 由三个部分构成 :喻体 、本体和喻词。 中一律充当谓语,陈述、说明主语的情形、状况。
有明喻,即三部分均出现;有暗喻,即本体、喻体同时出 2.“本体 +喻词+喻体 1+喻词 +喻体2”结构,即
现,但用系词代替了喻词 ;有借喻,即本体和喻词都不 用两个喻体来说明或描绘一个本体的比喻。如下例:
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