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的胜利——《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福柯式解读.pdfVIP

疯癫的胜利——《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福柯式解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国文学 疯癫的胜利 — —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福柯式解读 刘书皖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利用福柯的 “疯癫”理论重新阅读马洛的 《浮士德博士的 1.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 悲剧》,我们可以发现浮士德博士无止境追求知识的心境下隐藏着 “在中世纪,疯癫和愚蠢在罪恶体系中占有一座。文艺复兴时 疯癫的迹象。文艺复兴是疯癫的黄金时期。这种疯癫的正当性恰恰 期,疯癫从这种平凡的位置跃居前矛”。疯癫即在文艺复兴的罪恶 在于它是真实的。浮士德博士的疯癫正是 由其对知识的无尽渴望 体系中占据非常明显的位置。然而文艺复兴时期又谓疯癫的黄金 激发的。浮士德疯癫的迹象亦可从其行为变化和话语演变中窥见 时期,此时的疯癫并未被置于理性的对立面或用现代精神病学原 一 斑。此外,除了自身因素外,浮士德博士的疯癫亦是其特定生活 理予以治疗,文艺复兴时期的疯入也从未被当作异已分子看待。文 时期的产物。他 的疯癫与文艺复兴时期的 自由和文明有密切的关 艺复兴时期对疯癫是特别 “友善”的。疯癫既是罪恶,又受到善待, 联。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命运表明,胜利既不属于上帝,也不属于撒 这似乎令人匪夷所思。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究竟意味着什么? 旦 .而是属于疯癫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疯癫究竟持何种态度?福柯(1999,10-2)认 关键词 :浮士德博士:疯癫;文艺复兴 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是一种巨大不安的象征,这种不安是在中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 :A 世纪末出现在欧洲文化的地平线上的。对疯癫的嘲弄取代了死亡 文章编号:1673—21l1(2012)02-o163.-O3 的肃穆。死亡主题在中世纪的盛行不难理解。疾病;战争(十字军东 征及英法百年战争最为突出);瘟疫 (尤其是查士丁尼瘟疫和黑死 引文 病)时刻危及人类的生存。此时期的作品,如奥古斯丁的 忏《悔录》, 浮《土德博士的悲剧》是 “英语中第一部伟大的诗剧”。(Parrott 但丁的神《曲》不时充斥着死亡,地狱,炼狱,天堂等意象。然而到了 andBall,1958:84)该剧讲述了浮士德博士为满足 自己对知识的渴 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发现人必然要化为鸟有转向戏谑地思考生存 求,不惜用自己的灵魂作为交换。但他最终也没有能够超越生命的 本身就是虚无这一思想。面对死亡的绝对界限所产生的恐惧,通过 极1~,24年后被魔鬼收走灵魂。该剧在 1588年一经上演。就吸引了 一 种不断的嘲讽而转向内部。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 同时期众多评论家的 目光。本 ·琼生BenJonson)称赞此部作品为 一 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从 内心体验到的持续不变 雄“伟的诗行”(MightyLine)。20世纪随着新批评 ,新历史主义和文 的永恒的生存方式”。(福柯,1999:12_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认为 化研究的介入 ,马洛研究呈现 出多元态势,甚至达到了 “产业化”。 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则不如转向追求内在的永恒。学者们发 (GraceTiffany,2005:95)总体说来 ,国外对此部作品的研究大都聚 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们 曾经思考过五种战胜时间的方法:及 集在作者的生平 、作者的思想或文艺复兴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对 时行乐、建功立业、恋爱成婚、追求至善、信仰上帝”。(胡家峦 , 该作品创作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则更倾向于从道德伦理维度。精神 2001:164-170)他们试图通过以上途径追求内在的,灵魂的永恒 。 分析或欲望角度阐释该作品。尽管分析视角更有不同.但国内外学 但有些人则会在追求永恒的路途中犯愚蠢的错误。因此这一时期 者的研究 “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专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