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营东’拜亩 2011年第11期
历 史 学
康有为的不变与梁启超的善变
— — 史料解读与史事探究
桑 兵
[摘 要1康有为、梁启超师弟二人 ,虽然一体并称 ,实则从来和而不 同。梁启超的善变与康有为的不变
反差尤为鲜明。不过 ,深究 内情,梁启超 的善变虽然公开而坦 白,背后故实周折复杂 ;而康有为的不变则有
故意掩饰 的诸多情节 ,甚至不惜抹去变的痕迹 ,以维系不变的形象。如此一来 ,研治康梁就面对共 同的难
题 ,而须采取不 同的办法。对梁启超 ,应尽力收集文字的所有版本 ,比较解读其相异之处及其所以然 ;对康
有为,应注意文字标注和披露时间的差异。分别不变的自述与变化的实事之间的纠结。
关【键词1康有为 梁启超 不变 善变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 (2011)11-0094—04
梁启超在 《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及他和老师康有为的差别时道 : “启超与康有为有最相反之一点:
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 ,其应事也有然 ,其治学亦有然。有为常言之 : 吾‘学三十岁已成 ,此后
不复有进 ,亦不必求进。’启超不然,常 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 日在旁皇求索中。故有为
之学在今 日可以论定,启超之学则未能论定 。然启超 以太无成见之故,往往徇物而夺其所守,其创造力
不逮有为 ,殆可断言矣。”_1_”康有为的原话 ,本来仅指其为学的一面 ,梁启超加以对 比,范围则从两
人的治学扩展到应事。后人遂笼统以为康有为不变而梁启超善变。此节关乎师弟二人的学行有无分别 ,
如何分别,研究康梁应如何解读史料、探究史事 ,可以讨论之处甚多,应有所申论。
梁启超从不讳言 自己的流质善变 ,并将原因归结为太无成见 ,所 以治学应事不免徇物而夺其所守。
在治学方面如缪凤林所言 :“虽 自知其短,而改之不勇 :又以正义之见,不敌其名利之念。晚年讲学 ,
尤好揣摩风气 ,儒墨汉宋,佛老科玄,时时改易。前之以识见文字转移一代风气者 ,卒乃行文之末 ,亦
随人为转移。”并 “悼惜梁氏,益叹先哲学必立本之义为不可易也”。[梁启超对学海堂及陈澧的看法,
对乾嘉考据学的评价及始终坚持为研究中心的史学该如何治法等 ,均在不长的时间里前后数变。如此揣
摩风气,随时转移,看似服膺真理 ,与时俱进 ,实则缺乏定见 ,随风摇摆 ,难免趋时者容易过时之讥 ,
因而引起学界的不少非议。胡适就曾指出梁启超关于乾嘉汉学态度的变化其实是受他影响的结果。①政
治思想方面,梁启超同样多变 ,其对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抉择 ,在革命与保皇问的徘徊 ,宪政与开明
专制的犹疑 .尤其民初以此办法从政 ,搅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局 ,流质善变在人们眼中形同反复无
作者简介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 东 广州,510275)。
①1922年2月15日胡适在 日记中记道: “其实任公对于清代学术的见解,本没有定见。他在 论《私德》篇 中,痛
— — 94——
常,人格亦备受质疑。如果治学方面如缪凤林所言,掺杂名利之念,则 同样品行有亏。
面对以今 日之我与昨 日之我战的梁启超,研究者必须更加注意相关史事发生及衍化的时序 ,解读文
本不可脱离具体时空联系、望文生义甚至凿空逞臆 。因为缺乏定见 ,易受相关人事等环境因素影响,以
及坐言起行的权谋因应需求 .梁启超公开发表的论政论学文字往往短期内数度变更。其变化虽然幅度不
一 , 均牵连他本人认识的改易或应对时势的调整,参照相关资料 ,可以从中解读的史事以及梁启超本人
思想观念变化的脉络甚多。一般而言,不 同文本的差异较易引起注意 ,而同一文本不同版本之间的变
更 ,则往往容易忽略,或仅仅视为文字的改动 ,未及联系观念与史事。前人已经做过深入研究的如 《戊
戌政变记》、谭嗣同传等,即为明证。①若将梁启超的在具体时空环境下所写文字理解为此时此地对于
具体人事而言则可,若抛开各项具体条件,笼统以为任公所言,则其今 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情形,在
梁启超身后还将延续。只不过并非检验梁启超的学行 ,而是考验后来学人的智慧。
有鉴于上述 .编辑梁启超的文集 ,除如常收集所有文字外 ,还须特别注意异于常情的一本多版现
象 ,尽可能网罗各种版本 。加以核校。其办法并非校出最佳版本 ,而是分别同一文本不同版本差异的多
少 ,少则以初版本为底 .用校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