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床医学论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8例临床分析
?????????? 作者:朱晚林 孙洪鸣 王章流 施骅
【关键词】? 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特征是肝内小叶间胆管及中隔胆管的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致使小胆管狭窄、闭塞及消失,伴有门脉周围炎症、肉芽肿形成及肝实质碎屑样坏死,最后进展至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肝衰竭[1]。目前,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发病率在增多。现对28例PBC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 28例均为1997年1月至2007年3月本院住院患者, 均符合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PBC诊断标准[2]。其中男3例,女25例,年龄30~77岁,平均(54.2±8.9)岁,发病至确诊时间1~96个月。临床症状:黄疸23例,乏力15例,皮肤瘙痒14例;尿色加深如浓茶18例,肝和/或脾肿大19例,白陶土样便2例,眼睑、颜面部黄色瘤2例,腹水2例,呕血和/或黑便5例。
1.2? 方法?
生化、血清学检查:ALT、AST、Tbil、Dbil、ALP、γ-GT、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PT、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免疫学指标: 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类风湿因子(RF)、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M2亚型。病理学检查:肝穿刺组织活检。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2? 结果
2.1? 生化、血液学检查、免疫学检查?
28例血清ALP 和γ-GT水平均升高,为(299.5±267.3)U/L和(295.6±203.2)U/L,而血清ALT和AST水平多为轻至中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分别为(82.5±34.5)U/L及(126.8±97.4)U/L,以AST升高稍明显,AST/ALT1。血清Tbil、Dbil分别达(139.8±126.7)μmol/L和(109.4±101.6)μmol/L。大部分患者的Cho水平升高,为(17.9±14.8)mmol/L,TG正常或轻度升高(2.64±1.28)mmol/L。PT延长(13.5±7.6)s,24例白蛋白降低,为(28.7±6.4)g/L,尿胆红素阳性18例。20例IgM升高(3.05±1.62)g/L,15例IgG升高, 11例IgA升高,IgM、IgG和IgA均升高10例;21检测了AMA和M2亚型,其中18例均阳性, 1例AMA阳性而M2亚型阴性,总阳性率90.5%,15例ANA谱异常,12例RF阳性,11例SMA阳性,4例SSA阳性(其中1例同时SSB阳性)。3例血清抗HBs阳性,2例抗HBc、抗HBe阳性,无HBsAg阳性者,抗HBc、抗HBe阳性者均行HBV DNA检查,均<1.0×102copy/ml。28例抗HCV及HDV抗原、HDV-IgM均阴性。
2.2? 病理学检查?
4例肝穿刺活检,2例病理符合PBC(图1、2),另2例为慢性炎症(肝细胞肿大,可见胆色素沉着,点状、碎片状坏死,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胆管部分破坏)。??????? 2.3? 影像学检查?
B超、CT、MRI检查示,15例肝硬化,18例脾脏增大,2例合并腹水,无肝内外胆管扩张;7例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18例行MR胰胆管成像检查,胰胆管均未见明显异常。
2.4? 治疗及预后?
住院期间常规护肝、退黄或中药治疗后,28例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服用脱氧熊胆酸(优思弗),64.3%的患者胆红素、ALT、AST等指标下降大于治疗前的50%,但ALP、GGT下降幅度较小,差异仍有显著性,6例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美卓乐),另2例患者联合应用美卓乐和硫唑嘌呤,显示近期有一定的疗效,远期观察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善,病程亦并无缩短。2例死于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
3? 讨论
??? PBC近年来发病率及确诊率不断上升,国外患病率为40~150/100万,男女之比为1∶10,在PBC患者第一级亲属,患本病的几率比正常人高570倍[3]。本组病例从首发症状至确诊时间为1~96个月(平均12个月),PBC患者多在瘙痒出现后的6个月~2年间发生黄疸,本组约82.1%在这一期间出现,其中重度黄疸(TBIL170μmol/L)占48.0%,尿色加深约64.3%,约有1/3的患者黄疸与瘙痒同时出现。常见的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
??? 血清学上,PBC患者早期即可有ALP、γ-GT水平的升高(3倍、10倍以上),而ALT和AST水平多数仅轻至中度升高。常伴血脂异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