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14卷 第 1期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V01.14 NO.1
20l4年 2月 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 (SOCIALSCIENCESEDITION) Feb.2O14
李健吾诗性批评的特质与价值
汤天勇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摘 要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有西学背景 ,却放弃了西方文论的学理言说,从直观出发,整体把握 ,致力于开掘批评
者与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 ;用隐喻与象征的形式表达生命体验 ,以艺术通达真理,呈现出鲜 明的诗性特质 。其文论
的诗性品质正是 中国诗学传统的发展 。
关键词 :李健吾 ;诗性批评 ;诗性思维;诗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 :1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0398(2014)01—0065一O5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是在社会现代性进 立” 。文学批评 旨在通过理性的评判建构真理 ,
程中发生 ,且与西学有着盘根错节 的关联。现代性 但其本性是诗 ,亦可通过艺术的形式通达真理的彼
的重要 内涵之一 即为知识 的专门化 。现代性思想重 岸 。当然 ,这需要批评家既要有理性 的脑袋 ,又要有
视 “拿来主义”,要求借鉴一整套相对独立的概念、 诗性的神经 。 “你 (郭沫若)是 由文学渐渐的入 了哲
范畴、命题与理据成为中国构建现代诗学 的绝对标 学,我恐怕要从哲学渐渐的结束在文学了。因我 已
准 ,其结果是我们的文学批评似乎与艺术与审美 ,甚 从哲学觉及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 ,不是纯
至与真理渐行渐远,成为 自圆其说的独角戏 ,缺少观 粹 的名言所能写 出的,所 以我认为未来最真确 的哲
众 ,缺少共鸣。 “现代性就是过渡 、短暂、偶然 ,就是 学,就是一首 ‘宇宙诗 ’,我将来 的事业也就是尽力
艺术的一半 ,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如何将 “永 加入做这首诗 的一部分罢 了” 。李健吾亦是如
恒和不变”熔铸在文论创新之 中,早在 20世纪三四 此 ,从人生经验出发 ,用艺术化的语言解读作品,使
十年代 ,李健吾 已经为我们作 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得枯燥干瘪的说理现 出诗意盎然 的模样 ,实现 了诗
他大量汲取西方文论 (主要是印象主义理论)的营 与思的糅合 。以至于 ,李健吾被研 究者称誉为 “现
养 ,同时 自觉承继传统文论 的精髓 ,从整体直观 出 代中国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 。
发 ,致力于开掘作者与批评之间的心灵契约 ,以隐 造成李健吾批评诗性特征 的原 因源于 3个方
喻、象征 的思维形式、形象诗意的语言传达对作 品的 面 :(1)散文 、小说 、戏剧多维空间的写作身份。作
直觉体验,在诗性言说的进路上避免 了 “文论表达 、 为文学家 的优势在于拥有超于普通人的审美感知能
沟通和解读的 失‘语 ’状态” 。反观今天文学批评 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正如鲁道夫 ·阿恩海姆所说 :
的精致化 、逻辑化 、理念化 ,似乎并没带来批评局面 “艺术家与普通人相 比,其真正 的优越性就在于 ,他
的繁华与批评文体的生生活力 ,其 中充斥的却是知 不仅能够得到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能力通过某种特
识者学科意识的褊狭 ,浸淫着庙堂的一统意志,最终 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验着这些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
蜕变为不忍卒读 的夫子文章。鉴于此 ,重新审视李 从而把他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2)将西方
健吾文学批评的诗性特质 ,希冀能够在工具理性的 印象主义文论 内化为知识资源。印象主义理论否定
藩篱中完成一次诗意的突围,从文学 出发,回到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2高考历史大冲刺09.doc
- 2012高考历史大冲刺10.doc
-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doc
-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版).doc
-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教师版).doc
-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学生版).doc
-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doc
-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生版).doc
-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4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版).doc
-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4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生版).doc
- 立场、观念与方法——论摩罗的散文集《我的村,我的山》,兼论乡土文学的突破.pdf
- 论“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对民众公平感的影响——基于2008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实证分析.pdf
- 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保障.pdf
- 券商业绩起伏与沪深股市波动的关系探析——基于2009--2013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pdf
-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中的负外部性及其经济法解决探析.pdf
- 社会建设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陆学艺社会建设思想述要.pdf
- 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与首要任务.pdf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载体研究.pdf
- 孙子“用变”思想的多重内涵及现代启示.pdf
-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制度构建.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