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第3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32014
第54卷 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 Vo1.54
(总249期) (SOCIALSCIENCEEDITION) GeneralNo.249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木
倪 梁 康
摘 要 :胡塞尔 自190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被冠之以 “同感 (empa.
thy)”的标题。此后,胡塞尔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和思考一直延续 ,直至 1938年去世都未曾停止过。无论胡
塞尔的尝试是否可以被视为成功的,他的思路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特点:由于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出发 ,本我
相对于他我始终是更原本的或更原始的,因此单个主体性也始终具有相对于交互主体性的优先地位。
关键词: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同感 ;本我;他我
中图分类号 :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4)03—0083—09
在以纯粹逻辑学和认识论为主要论题的 《逻辑研究》第一版 (1900/01年)发表后不久,胡塞尔 自
19o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被冠之以 “同感”①的标题。胡塞尔 《交互
收稿 日期:2Ol3—11—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 目“《胡塞尔文集》中译”(12ZD124)
作者简介:倪粱康,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所教授 (广州510275)。
① “同感”一词的德文原文是 “Einftihlung”,本意是 “感受到……之中”,或 “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为他人的感受”,
等等。在心理学的汉译 中大都被译作 “移情”。与此对应的英译应 当是 “feelinginto”,但今天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用
“ empathy”一词来表达与 “Einfilhlung”相同的意思。这个词源 自冯特的学生、心理学家铁钦纳 (EdwardBradfordTitchener,
1867—1927年)在将特奥多尔 ·利普斯的 “Einfiihlung”概念译成英文时选择 的一个古希腊词 “竹丘08L”(参见E.B.
Titchener。LecturesOntheExperimentalPsychologyoflhoughtProcesses,NewYork:TheMacmillanCo.,1909,PP.21—22)。
后来在将它译回德文时它又被译作 “Empathie”。在利普斯这里,以及在胡塞尔、舍勒等哲学家的相关理论的翻译 中,笔
者没有采用心理学的汉译 “移情”,而是用了“同感”。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词的含义在他们那里要远大于它后来为心理
学所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也远超出“情”的范围;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它与 “同情”(Sympathie)概念之 间存在一种若即若离
的关系。对这两个概念讨论可以参见:N.Eisenberg,“EmpathyandSympathy,”inM.LewisandJ.M.Haviland-Jones
(eds.),HandbookofEmotions,NewYork/London:GuilfordPress,2000,pp.677—691.利普斯 自己也将同情纳入同感的
范畴:“同情(Sympathie)是 同感,是一同体验 (Mitedeben)。”(参见[德]利普斯 :《美与艺术的心理学》,汉堡、莱比锡,1903
年,第564页)最后,中文的 “同感”(如 “深有同感”、“感同身受”等)一词超出伦理道德的语境,带有认知理解方面的含
义,而且也与舍勒后来的再造词 “同一感”(Einsftihlen)相呼应。这也是笔者选择此译名的理由之一。
8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
主体性现象学》遗稿三卷本④的编者耿宁曾指出:“一切迹象表明,胡塞尔大约是 自1905年起并且主要
是在与特奥尔多 ·利普斯的辨析中开始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