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明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一代又一代读者成就了“莎士比亚”,正是几个世纪来人们对莎剧的不断僭用和改编发明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并不源自其超越性和普遍性,而是来自其弹性和韧性。研究莎士比亚的建构问题和作者身份问题,不仅要熟悉英国的出版史和文化史,应用文学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史的方法,也要结合莎士比亚作品的内证,运用文本阐释等固有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泰勒的《重新发明莎士比亚》之后,著名莎学家卡斯顿的《莎士比亚与书》有其显著特色和重要贡献,但在方法论上也有瑕疵。所以,厄恩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作为文学戏剧家的莎士比亚》对其进行挑战和补充,不难理解。
[关键词]莎士比亚;建构性;书籍史;《莎士比亚与书》
[中图分类号]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1―0082―07
在当今世界上,莎士比亚是我们的文化英雄,他的名字几乎已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和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不列颠百科全书》骄傲地宣称:“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被广泛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像荷马和但丁这样的诗人,托尔斯泰和狄更斯这样的小说家,他们都超越了民族的界限;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作家的声誉能真正同莎士比亚相比……”(P257)然而,莎士比亚作为一种文化崇拜现象,在后理论时代被日益去神秘化。换言之,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是一个各种社会和文化机制作用下的历史过程。正如著名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戴维?斯科特?卡斯顿(Dadvid scott Kastan)所指出的,莎士比亚在世时并不是莎士比亚,他的经典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左右莎士比亚诞辰二百周年的时候确立的。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断言:“所谓‘文学经典’,所谓‘民族文学’无人质疑的‘伟大传统’,必须被视为一种建构,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出于特定的原因形塑而成的建构。”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的历史过程,就是“莎士比亚”被“建构”和“发明”的过程,无论莎士比亚本人的动机和意图为何。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最有名的台词出自《哈姆莱特》:“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朱生豪译文);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哈姆莱特》首次以四开本形式出版时(1603),这句话的版本是:“To be,or not to be,I there’sthe point”(“生存还是毁灭,嗯,问题就在这儿”),而且“Ithere’s the point”也是明白无误的莎士比亚诗行(《奥瑟罗》第三幕第三场第232行,伊阿古台词)!这至少说明三点:首先,我们所知晓的莎士比亚不一定是――甚至很可能不是――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其次,作为经典作家,莎士比亚的文本其实并不确定;再次,四百年过去了,从本来的莎士比亚到我们所知的莎士比亚(无论其人其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建构的过程。在《莎士比亚与书》中,卡斯顿以优雅的大手笔,高屋建瓴而又细致入微地探讨了这些问题。该书2001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仅2003年一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重要学术期刊就发表了五篇书评,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其中,牛津大学教授多米尼克?奥利弗(Dominic Oliver)所言极是:“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在莎士比亚幽灵般文本存在的历史中的旅行必将引导初学者,挑衅专门家,并激发所有人的兴趣。”
像伟大的塞万提斯、曹雪芹、巴尔扎克、鲁迅一样,莎上比亚之所以成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就在于他直指人心的效果;正是一代又一代读者成就了“莎士比亚”。像众多读者一样,我无法接受《李尔王》结尾无辜的号狄利娅之死,18世纪著名文人塞缪尔?约翰逊也承受不了,以至于多年不忍重读该剧的结尾部分。由此可见,千变万化的“莎士比亚”也有其不变的内核,那就足:莎士比亚永远活在读者心中。1681年,正值王朝复辟时期,内厄姆?泰特(Nahum Tare)迎合读者的感受,以“诗性正义”的原则彻底改造了莎士比亚版《李尔王》:考狄利娅不仅活了下去,而且和爱德伽喜结连理,成为神仙眷属,共同主持朝政,李尔王则在欣慰中安度晚年。约翰逊博士对此改编甚为赞赏。一个半世纪中,它代替莎翁版《李尔王》占据了舞台.直至19世纪中期莎士比亚的戏剧原本方才回归舞台。更有趣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被重塑为幸福结局,男女主人公得以幸存,两种版本交替上演,一天演悲剧,一天演改写后的悲喜剧。可见,人们并不总是以近乎神圣崇拜的态度对待莎士比亚,许多时候他无非是一块橡皮泥,任人捏来捏去。加里?泰勒(cary Taylor)就认为,莎士比亚“体现了可变性”。自德莱顿以降,改编莎士比亚之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