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聂绀弩与《艺文志》
《艺文志》,1945年1月15日在重庆出版,绀弩编辑,郭曙南发行,文化供应社总发行。
1944年8月,聂绀弩从桂林回到重庆,在江北私立建川中学兼课。老朋友,这时也是同事的朱希和他商量办个刊物。
朱希,出版工作者。抗日战争前一年,语言学家叶籁士在上海编《语文》月刊,交新知书店出版。因为叶的名字太红,由当时已在新知书店工作的朱希以“朱执诚”名义,向当局登记。朱希是这个刊物法定的“编辑和发行人”,聂绀弩是一位主要撰稿人。抗战开始后,朱希去武汉筹设新知书店总店。1938年初,负责向新四军教导总队送书。这时候,聂绀弩从延安经武汉去新四军任教官,负责编辑《抗敌》。两人始才见面。以后,朱在浙江金华办新知书店浙江分店,聂也从皖南来到金华与邵荃麟一起办《东南战线》。他们共同为开辟抗战文化阵地工作。
1940年,朱希辗转到了桂林,任桂林文化供应社营业处主任。这时聂在桂林编《力报》副刊《新垦地》,以后又与夏衍等人合编杂文月刊《野草》。两个人都在桂林住了5个年头,友情进一步加深了。朱希回忆说,当时,各地文化人聚集桂林,处在地下的新知书店上海办事处用远方书店的名义出书。“我们在桂林也用远方书店的名义出起书来。作家需要出版工作者,出版工作者需要作家。我们请绀弩兼任书店编辑,帮助拉稿子。每拉来一部稿子,致送薄酬‘编辑费’三十元。他的书稿来源,多属胡风派(?)作家。《力报》馆在乡下,进城不便。我们给他一间安静小屋,一床、一桌、一椅,让他在市内有个歇脚之处。他喜欢睡懒觉,可以让他睡到日上三竿,不受干扰。他的西装裤让烟火烧了窟窿,我爱人为之补缀。当时桂林物价并未大涨,生活平易。大十字路东有家上海鸿运楼,排骨面和菜饭,很合大家胃口。路西有家新开的南京馆子,却叫作‘国际饭店’,有两种通俗的南京名菜:红彤彤的硝肉和带汤的美味炒干丝。四块硝肉,一盘炒干丝,一壶酒,是吃夜宵的好地方。绀弩四十岁生日,就是和我们一起在‘国际饭店’过的。”朱希说,这几年也是他练习写作较勤的时期,“《新垦地》即是培育我的土壤”(《绀弩交卷了》)。
湘桂战役之前,聂绀弩已回重庆。1944年6月,朱希也到了重庆,和聂绀弩又见面了。两人先后去建川中学教书,朝夕晤对,这样就有了办刊的设想。朱希四处奔走,终于搞到了一笔钱,刊物得以出版。
这就是《艺文志》。
创刊号三十二开,土纸本,内文一一。页。刊物虽小,但是因为聂绀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却是名家云集,内容丰赡。
《稿约》载:“凡篇幅不过于繁重之稿件,不分门类,不问性质(散文、杂文、报告、随笔、速写、通讯、游记、日记、小说、剧本、诗、学术札记),一律欢迎。”“尤其欢迎新作者的稿件和短稿”。第一期发文二十四篇,第二期二十八篇,杂文居多。
聂绀弩第一期即有《怀(柚子》、《智人的心算》(署名萧今度)、《明末遗恨》(署名耳耶)、《中国学者的厄运》(署名迈斯)四篇。周作人的投敌,是中国文坛的大事。早在1940年12月,聂绀弩在杂文《从陶潜说到蔡邕》中批驳有些人为周作人“下水”辩护,说:“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这两者之间,谁是谁非,谁正谁邪,尤其是一个中国人,应该选择走那条路,是昭然若揭的事。”
四年过去,聂绀弩又写了《智人的心算》,说《智人的心算》原是周作人一首诗的题目,周作人是把自己看作“智人”的。“从来背叛民族国家的,似乎很少有较好的下场,至少,也没有较好的声誉。”这道理“博学多闻的启明老人岂不明白,无奈他心里盘算:‘我这回不会再被冲去’”。抗战胜利在望,“智人”是要被洪水冲去了。
冯雪峰有杂文《谈被推与推入到历史上去》、《机巧》(署名画室)和《对光明的拥抱力》。冯在上海沦陷后回到浙江,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进上饶集中营,经党营救出狱。1943年6月,奉周恩来之召到重庆。这段时间撰写了不少杂文。
夏衍的《记(离离草》、沙汀的《题(困兽记》,虽是书序,但又不限于书,也属杂感文字。
小说有茅盾的《马达的故事》、秦牧的《伯乐与马》,散文有老舍的《入城》、艾芜的《黔桂车上》等。翻译文章有金满成译梅特林克的《沉默》、吕荧译果戈里的《普式庚散论》。
《掷水漂》(第一期)是蔡仪的诗。诗人掷去的一块石片,在“心头引起了不尽的回旋”。后来成为美学家的蔡仪早年在《沉钟》上发表的却是小说和诗。蔡仪的老友、诗人冯至说:“他所写的小说列入三十年代著名的小说选中,也毫无逊色。”(杜书瀛:《我所知道的蔡仪先生》)
《夜船》(第一期),写与日寇战斗的游击战士,发动伪军反正,深夜驾船去接反正伪军家属的故事。没有战斗场面,但也扣人心弦,这篇从一个新角度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出自年轻的穆青之手。1937年,穆青十六岁,在临汾参加了八路军。《夜船》素材来自他实际的战斗生活。1942年,穆青进入《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