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丹南北分立原因探析
摘要:国家治理失败是苏丹南北分立的根本原因。北方穆斯林社会精英们没有及时给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国家空壳赋予新的合法性,而按照阿拉伯伊斯兰政治视野建立的国家权力框架缺乏包容性和稳定性。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军(SPLM/A,简称苏人解)领导人约翰?加朗毕生追求的统一世俗民主的新苏丹最终成为了一种空想。美国因素是导致苏丹南北分立的重要外因,其介入苏丹事务受到国内宗教和人权组织的强力推动,但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也显露出了各种局限性。分立后的南苏丹则需要及时科学地进行国家制度建设,较好较快地推动独立后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苏丹;南苏丹;美国;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K4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4)01-0076-07
2011是全球动荡变革之年,从北非、欧洲、亚洲到南北美洲,很多国家都被某种形式的街头抗议或民众骚动所困扰。从突尼斯蔓延至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第四波政治民主化潮流,它颠覆了阿拉伯人不会上街游行、经济自由化应该先于政治改革、只有威权政治才能防止伊斯兰主义者攫取权力等传统观点。一贯虔诚安静的穆斯林突然走上街头,或和平或暴力地表达自身诉求,其溢出效应波及中东北非的多个阿拉伯国家。威力所及,突尼斯总统匆匆去国,埃及总统无奈辞职,也门总统被迫让权,利比亚政权血腥更迭,叙利亚内部冲突升级,巴林王室面临考验。面对政治改革停滞和民生发展失衡所导致的社会动荡风险,阿拉伯世界的威权政治坚冰开始融化。海合会国家集体自保并大手笔向民众施惠,摩洛哥和约旦国王主动放弃任命首相等重要权力以推动政改,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国的利益派别围绕新政权架构艰难博弈。
作为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在2011年虽然没有遭遇民众街头革命的喧嚣和动荡,却经历着更难煎熬的蜕变之痛。2011年7月9日,在经历了非洲地区最旷日持久的内战之后,南苏丹正式宣告独立,全世界3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代表参加了南苏丹的独立庆典。7月14日,第65届联大以鼓掌方式一致同意接纳南苏丹为联合国第193个会员国。苏丹南北2011年的分手表面上看似和平,但考虑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两次内战造成的惨痛后果,考虑到数十年停滞不前的社会发展和南北分立对双方未来发展的深刻影响,分立后的苏丹北南双方都将面临更多更棘手的深层次问题。对于双方来说,只有系统分析导致国家分立的原因,舍弃对历史发展进程“不应该怎样”的徒具形式的激烈批判,积极反思各个阶段的治理实践得失,深化对未来“应该怎样”的探究和思考,才能在诸多事务的具体处置中鉴往而知来,从而推动社会的改良与进步。
一、国家治理失败是苏丹南北分立的根本内因
“失败国家是后冷战时代的一种新的国家类型,专指那些内部秩序极度混乱(常伴有暴力冲突、战争和武装割据)、政府无法履行其基本职能甚或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有权威的中央政府的发展中国家。”苏丹在2005-2011年的“失败国家指数列表”中连续七年位居排行榜前三名,并确实在和分离主义势力持续多年的斗争之后走向了分裂。因而,从国家治理角度探寻苏丹南北分立的原因,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苏丹的南北分立。
(一)殖民统治遗产是南北分立的历史原因
在1839-1841年间,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强行进入了尚不为人所知的南苏丹,希望获得更多黑人奴隶和金矿以充实军力和国库,故多次组织人马深入南苏丹腹地实施大规模掠夺。在埃及人的带动下,苏丹北方的阿拉伯民众以比前者更野蛮的方式频繁地劫掠南苏丹,贩奴收入被他们当作体面而重要的收入来源。1860年后,南苏丹每年有1.2-1.5万名奴隶被送往北方或其他地区,以致在整个19世纪,有多达200万的青壮年黑人被劫掠为奴。大量的人口流失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土地荒芜,村庄废弃,民众恐慌,不同部落以邻为壑,争相把其他部落的民众转手卖给阿拉伯奴隶贩子,社会整体性地陷入了萧条乃至倒退。更严重的是,北苏丹的穆斯林精英们在治国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效仿和亲近埃及,独立前试图与埃及合并建立大尼罗河国家,重大的政治斗争基本都围绕埃及话题展开。独立后则直接效仿埃及执政者的治国举措,无视南方黑人的文化传统和现实诉求,而试图用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语取代南方黑人的文化传统,民族主义思想的旗帜被定位为阿拉伯伊斯兰的一体而不是国家的统一。然而事实上,由于错误地定位政治追求目标和国家属性,喀土穆政府实际上不仅没有在多元存在的南苏丹建立起稳定的民族国家内核和基本框架,导致人为组建的统一苏丹在独立多年之后再次走向分裂,而且自身发展也始终遭遇诸多挑战和问题。
南苏丹地处内陆,发现较晚,由于同时期的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的统治已经从早期的野蛮征服阶段发展为以国家治理为特征的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