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3 中国的战略选择:以中心镇为主线的城镇化 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拉美陷阱……都表明了推进农村城市化(中小城镇)的必然性 发达的城市群,也要求若干卫星城与中小城镇在区域上匹配 以中心城镇为主线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成为中国阶段性的战略选择 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较大经济规模,能够对周边乡镇起辐射带动作用 在行政辖属上是各地域单元中的核心乡镇 在地理位置上是县域范围内若干个乡镇的中心 中心城镇具有“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特点,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是城乡连结的纽带和结合部——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核、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平台 4.3.1 关键疑问:小城镇占用土地? 全国农村居民点面积达到1470万hm2,人均占地182m2(国家标准上限是150m2 )。 1996-2007年,广东农村人口减少了1302万人,居民点用地却增加1.67万hm2,人均用地增加41%(达187.8m2)。 广东的理论值推算:如果村庄土地整理系数为1.47,那么在2030年将节省4.48万公顷的土地;系数为2.47,则将节省宅基地7.52万公顷 不推进城镇化,土地的浪费将更为严重(还有农村空置房造成的财富浪费) 例子: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共有宅基地12071亩,建设示范镇只用了8427亩,节约1/3建设用地近4000亩——“宅基地换住房”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次具有重大探索意义的尝试 浙江的“垃圾村” 珠海的“洋垃圾村” 河源的“坟墓村”—死了的 韶关的“土坯村”—活着的 ???????????????????????????????????????????????????????????????????????????????????????????????????? “占地”的华西村 梦想的新农村? 4.3.2 中心镇的多个“双重效应” (1)就业门槛与转移能力 企业加工外包、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门槛与技术门槛较低,能够与农民的就业能力匹配,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 如开平水口镇的小五金、南海大沥的铝材、西樵的纺织、中山古镇的灯饰,以及增城的新塘镇等等,并不是门槛很高的产业,但却成为人口与经济大镇。而由此引发的第三产业能够提供更便利的就业空间 更重要的是: 1)中心镇因为地缘关系,可降低农民转移的交易成本 2)更便于“宅基地换住房”与土地的整理与置换 (2)双转移与县域经济崛起 一方面利于双转移,推进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园区的集聚发展,可以提升城镇的容纳能力,形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最保守的推测:一个70万人口的县域,如果有三个中心镇,每个镇达到10万人,另外转移10万人,那么其城镇化水平即为57% (3)扩大内需与农业转型 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新增城镇人口3亿多。那么: 由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 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 将创造出一个以万亿元为单位计算的巨大市场(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至少带动3-10万元的关联性需求) 重要的是带动农业的转型发展—— 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2005年广东农户经营规模只有2.13亩。日本的规模有2公顷(用了50年的政策推进才使农场规模扩大一倍),但在今天的全球化环境中,依然不存在规模经济。更不要说与美国数百公顷规模的农场去竞争 只有“人动”才能“地动” 表5 广东农业经营规模的抽样调查 (4)减缓城市压力与区域协调 老问题——大城市的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就业困难、人文环境恶化 发展中心镇可以分解大中城市的压力 几天前,广州又获得了一项“殊荣”——城市上班花费时间(48分钟)排名第二 中科院公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在城市上班花费时间排名中,广州位居第二 这是什么东东? 何为拥挤? 天河路 2009-9-25 麦加帐篷城:挑战城市容量的极限 广州火车站 2008-2-2 新情况——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城市高级化越来越不依赖于差异化区域的互补,而是同一发展水平上的产业内分工——如欧共体、欧美之间的合作(类似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于是,许多城市成为区域格局中的“飞地”——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的自闭式、外循环——有极化、无扩散;有增长、无发展——加剧区域二元结构 因此,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心城镇——小城镇——新农村”的发展体系,有利于产业关联效应、城乡联动效应的形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问题的另一面:如何让农民能转移出去? 农民的人力资本及其就业空间拓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应该是多维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