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龋的病因(etiology of dental caries) 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病理研究室 Department of Oral Pathology College of Stomatology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龋/学习要求 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掌握:菌斑的形成过程、结构及和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熟悉:变形链球菌与龋的关系,致龋机制 了解:酸原学说、蛋白溶解学说和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龋/概述 概念:是在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口腔医学中常见、多发疾病 我国:目前农村青少年龋患上升情况超过城市 趋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 龋/概述 好发牙位 下6 下7 上6 上7 45 8 上123 下123 下V 上V IV 上123 下123 好发牙面 咬合面点隙窝沟 邻面接触点下方 龋/概述 早期仅见釉质表面呈白垩色病损区,常伴有棕褐色色素沉着,此时表面可粗糙,但无明显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病变进一步发展,釉质由于脱矿、崩解而出现龋洞,可引起疼痛。 危害:自身(功能、美观)、并发:直接感染途径、病灶、间接(消化) 龋/病因/传统学说 虫蛀学说:公元前2~14世纪 亚述人、巴比伦人 殷虚甲骨文 龋/病因/现代学说 营养障碍、酸蚀、化学+不良淋巴 Leber, Rottenstein: 纤毛菌属产酸 Underwood: 有机物破坏----硬组织崩解 龋/病因/现代学说 一、化学细菌学说 acidogenic theory,chemoparasitic theory, Miller:1890从口腔中分离出22种细菌,其中16种产酸) 微生物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 牙表面的碳水化合物是细菌代谢的主要底物 牙釉质被细菌代谢所产生的酸溶解,细菌酶进一步破坏牙本质有机基质,最终形成龋洞 局限性:未阐明特异致龋菌群及存在形式 龋/病因/现代学说 二、蛋白溶解学说 proteolytic theory Gottlieb等 1947 与化学细菌学说不同的是:有机物破坏在先,牙硬组织脱矿在后 有机物(釉板、釉丛、釉柱鞘)受牙面微生物蛋白水解酶作用分解,晶体彼此分离,釉质结构崩溃,后有细菌进入产酸使无机晶体发生溶解 二、蛋白溶解学说 proteolytic theory 不足: 未脱矿牙本质+蛋白水解酶≠胶原破坏;先加酸脱矿,可见胶原破坏 无菌动物+蛋白溶解酶≠破坏,无菌动物+链球菌=龋 凭现象,无直接证据 龋/病因/现代学说 三、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proteolysis-cheletion theory, Schatz等:1955 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与螯合物结合,形成环状结构的稳定络合物,即螯合物。 釉质中蛋白溶解,产生具有螯合剂作用的产物,与牙中的钙螯合,导致牙脱矿。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也可发生 龋/病因/现代学说 三、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proteolysis-cheletion theory, Schatz等:1955 不足: 牙中有机物很少,不足以引起牙的破坏 唾液和牙一起培养(无糖),pH8.0时未见牙溶解 菌斑中的螯合剂可被菌斑中的钙消耗 龋/病因/现代学说/三联因素 四、“ 三联因素”学说 three primary factors theory, Keyes等,1960s 龋是由细菌 菌斑 、食物 糖 和宿主 牙 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为龋的病因学现代理论的基本要素 龋/病因/三联因素/细菌和菌斑 现象: 未萌出牙不患龋 龋都从外部开始 埋伏牙、畸胎瘤中的牙无龋 抗菌素可降低龋的发病率 釉质+唾液培养-----釉质脱矿 龋/病因/三联因素/细菌和菌斑 实验:无菌环境+无菌饲料的大鼠不发生龋,普通环境+无菌饲料,38/39只大鼠发生龋( 1954年Orland )-芝加哥大学,里程碑 龋/病因/三联因素/细菌和菌斑 重要的细菌 变形链球菌组 S. mutans group 尤其是变形链球菌 S. mutans 和远缘链球菌 S. sobrinus 等(Keyes等,1960s)-致龋力最强 葡糖基转移酶 glucosyltransferase, GTF 、黏附 产酸强、耐酸 检出率与龋患呈正比,龋患牙比无龋牙检出率高,患龋前唾液和牙菌斑中检出率高 龋/病因/三联因素/细菌和菌斑 乳酸杆菌: 产酸和耐酸性强 可诱发无菌动物产生龋 龋数量与菌数量成正比 龋中可分离出此菌 细菌数量与糖摄取量成正比 菌斑内少,与牙黏附性差,不能诱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