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现代转换.pdfVIP

《野草》: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现代转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野草》: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现代转换.pdf

第 29卷 第 6期 宝鸡文理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oIJ29 No.6 2009年 12月 Journalof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 Dec.2009 野草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现代转换 覃宏勇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野草》中潜伏着一种隐逸的精神向度 ,体现在作品中类隐士的人物形象上和关于死亡的 欢喜体验 中。这种精神向度是对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一种现代转换。 [关键词]隐逸文化;类隐士;死亡体验 ;现代转换 [中图分类号-]1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9)06—0064—05 弓I言 人”)、“过客”等,多年来一直有不同的理解 ,我觉 刘再复先生在谈到中国现代文化时有这样一 得这些人物形象的丰富意蕴中潜伏着一种隐逸的 个观点:“五四以来,在革命 即拯救和解放全人类 精神向度 ,因而是类隐士的人物形象。说是类隐 的名义下,山林文化、隐逸文化被声讨被围剿 ,逍 士,是因为他们和中国古代隐士似而非同。 遥之境没有 ’E的合理性 ,作家的 自由就从这里 先来看 “过客”形象的隐士化 。 开始丧失 。”_llJ(。’这个观点可谓鞭辟入里 ,发人深 “过客”在 《野草》中是一个永恒的漂泊者 ,这 省。但在谈到鲁迅在这~文化过程中的作用时, 种 “漂泊”与古典庄子式 “逍遥游”存在相通之处。 他却这样写道:“五‘四’除了对贵族文学的认知发 过客无名无姓 :“我一路走 ,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 生错误之外 ,对山林文学也采取极为偏激 的推倒 我 ,各式各样地 ,我也记不清楚 了,况且相同的称 态度 ,这态度直接导致隐逸精神丧失存身之所。 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 回。”_l3l(n。他始终融不进这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也竭 个社会也不愿融进这个社会,这和古典隐士的心 力嘲讽 隐‘士’,抨击隐逸文学 ,不容庄子、伯夷 、叔 态是一致的。此外 ,他对这个社会有着非常清醒 齐式 的存在方式和抽离是非的边缘思维方式。中 的批判意识 :“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 目,没 国现代知识分子丧失逍遥的 自由、放任山水的 自 一 处没有地主 ,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 由,鲁迅负有责任。”_l2(『 这可以说是对鲁迅文学 有皮面的笑容 ,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 世界复杂性、丰富性理解不够充分 的结果。鲁迅 他们 ,我不回转去 !”[3_””他之所以愿意 “走”,目 确实嘲讽过隐士,抨击过隐逸文学,但鲁迅对作为 的之一就是要逃离这样一个社会 ,这和古典隐士 所谓 “隐士”、“隐逸文学”根基 的逍遥之境 自有其 的心态是一致 的。 独特理解 ,我们至少可 以从作为鲁迅哲学之结晶 篇中的老翁可 以说是古典隐士的化身 ,他也 的 《野草》中体会到这一点。 曾有过类似 “过客”的感受 ,但他却隐退在社会边 一 、 类隐士的人物形象 缘的 “一间小土屋”里 ,“天天看见天 ,看见土,看见 《野草》尽管被很多人认为是散文诗,但其 中 风。,,_l。jf 认为 “什么也不比这些好看”[。] ’,在 的叙事成份是相当丰富的,对这些叙事因素所塑 “无所为”之中获得了精神逍遥。也许有时他还象 造的人物形象,如 “战士”、“垂老的女人”(或 “老妇 小女孩一样

文档评论(0)

o25ju79u8h769h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