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直通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4.7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鲁人版必修5.docVIP

高考直通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4.7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鲁人版必修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问题导学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的信任的? 3.“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大欲”的? 自主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文法导析 1.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既在内容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丰沛。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孟子名言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刚烈的东西,他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文本图解 保民而王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问题导学】 1.提示: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 2.提示: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3.提示: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怀有“大欲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