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象棋---中国政治的象征:一切都为了保帅。
麻将---中国国民的象征:互相算计,所做的一切只为自己。
京剧---中国社会的象征:所有的角色都已固化,从分工到举止。
围棋---中国思维的象征:一切都是非此即彼,一切又都有可能。
军棋---中国官场的象征:官大一级压死人。
“文化”“文明”,都是中国古老的词汇,《尚书,舜典》:“睿哲文明,温恭永塞。”“文化”的出现,较“文明”为晚。《易·贲卦》的《彖》虽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但已是秦汉时儒生对《贲卦》的附会,且还没有构成一个整词。倒是西汉的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把“文”与“化”联用:“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不过刘向所说的“文化”,并不是整体词,而是各有独立义,“文”指文德(与“武力”相对);“化”指教化,即以文德来教化、感化。尽管如此,却也反映“文化”一词的衍变过程。此后,如晋人束晳、南齐王融的诗文中曾有“文化”一词。束晳的《补亡诗》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句,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束、王所说的文化,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既有稳定性,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异。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和中国社会本身的变动,语言词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词汇的一种变化,是旧词被赋予新义。“经济”、“社会”等都是中国固有的旧词,但在近代它们的含义变了。“文化”一词,也是如此。
“文化”这个词具有近代新义,大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的报刊上,谭嗣同、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等人的撰述中,都出现过“文化”一词。鲁迅1908年专门写了一篇《文化偏至论》,论述文化问题。不过比较起来,当时报刊使用“文明”这个词要比使用“文化”一词为多。当时对于使用“文化”一词的含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与文明同义。
例一,谭嗣同《赠梁莲涧先生序》:“濒海有山焉,曰崖山。自宋以后,颇著称于时。……惜为地球之半圆弧面所隐,使削其弧而弦以径之,将直见文化早辟,几乎《春秋》之太平,《礼运》之大同。”
例二,《湘报》第92号《学会汇纂》:“泰西有文化之国,其战必守公法者,彼非乐于守之,恐己不守,将致人之仇,怒人之报复耳!……楚本蛮野,宋襄公以文化之国待之;故大败。”例三,匪石《浙风篇》:“吾中国国民,非同一统系于黄帝者乎?虽然二千多年前文化未开焉。凡文化未开时之住民,常被治于天然之感化力。” 这些例子中所说的“文化”,都是与“野蛮”相对待而言。所谓“文化早辟”、“文化之国”、“文化未开”,均与“文明”同义,可以用“文明”一词代替。
事实上在当时人的一些撰述中,往往有互用的情况,没有严格的区分。
二、广义的,包括精神和物质。例,《中国民族之过去及未来》,“伏羲,神农之时,民智渐启,中国文明之滥觞,实始于斯时。燧人氏作火食,有巢氏作巢法,伏羲氏画八卦、教佃渔、造书契、作甲历,神农氏艺五谷,制医药,立商廛,盖当时文化甲于诸族。” 这里撇开古代传说的可信程度不论,就作者的论述而言,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起源的探讨,涉及饮食、居住、农耕、渔牧、交换和文字、历法、医药等诸多方面,显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
三,狭义的,单指意识形态而言。例一,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雅典人所自负者,欲全希腊文化之中心点集于其国也,故务使国民有高尚之理想,有严重之品格,有该博之科学。” 例二,别士《小说原理》:“今值学界展宽,士大夫正日不暇给之时,不必再以小说耗其目力。惟妇女与粗人无书可读,欲求输入文化,除小说更无他途。”
例三,《支那教育问题》:“其学术之程度,日本以吸取泰西之文化,程度较高。”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思想品德、学术、科学、文艺等,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当时谁也没有对文化下定义,也没有对什么是文化进行过讨论,他们受西方和日本的影响,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来使用“文化”一词,因而其含义不一。但是,不论作者们作何种理解,从上述三种情况看来,文化的含义已不完全是中国古代所指的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而是具有近代西方的词义了。
“文化”词义的变化,以及使用频率的增多,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化,反映了文化本身结构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很早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和严密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具有特别的稳固性。与此相适应,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学既是文化的指导思想,又是文化构成的主干;而它的核心则是忠孝节义的纲常伦理。儒家们认为,封建的纲常伦理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万古不易之常经”,是“万事之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