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新审视传统的影响力系数公式
——评影响力系数公式的两个缺陷
沈利生
(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根据影响力系数的传统定义,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和就是影响力。本文认为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列和为相应部门1单位最终产品拉动的总产出,以总产出作为影响力的评判标准并不合理,应该以增加值作为影响力的评判标准;二是在有进口产品进入生产过程时,由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得到的列昂惕夫逆矩阵不合理,应该采用由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得到的列昂惕夫逆矩阵。本文据此提出了计算拉动力和拉动力系数的新公式。
关键词 影响力系数 投入产出 列昂惕夫逆矩阵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Revaluating Traditional Formula of Influence Power Coefficient
----Two Shortcomings in the Formula of Influence Power Coefficient
Shen Lisheng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 Huaqiao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influence power coefficient, the column sum of Leontief Inversed Matrix is influence power. This paper argues two objections in it. One is that column sum is the total output pulled by unit final product of one sector. Taking total output as the judge of influence power is irrational. The correct judge of influence power is value-added. Another is that the Leontief Inversed Matrix gained from competitive input-output table is irrational when import products come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t should use the Leontief Inversed Matrix gained from non-competitive input-output tabl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w formula of calculating pull power and of pull power coefficient.
Keywords: influence power coefficient, input-output, Leontief Inversed Matrix, non- competitive input-output table.
国家统计局每隔5年编制一张全国投入产出表,与此相应的是全国有很多省(市、自治区)分别编制本省的投入产出表。每当新表发布后,学者们就利用它们对国民经济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研究,发表的成果数不胜数,其中不乏通过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联系和影响。例如,在《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发布后不久,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2006)、王岳平等(2007)就分别撰文分析各部门(行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根据各部门影响力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进而判断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应该重新审视影响力或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或者说,目前很多论文中正在使用的传统公式存在着缺陷,根据传统公式计算得到的结论可能会误导分析,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根据某部门1单位最终产品拉动所有部门总产出之和的大小来评判该部门的拉动作用是否合理;二是在有进口产品参与生产过程时,直接采用“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进行计算是否合理。目前,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投入产出表都是所谓“竞争型”表,即无论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都不区分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在一个流量中同时包含了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而存在“竞争”关系。本文将分析传统公式的固有缺陷,提出计算拉动力和拉动力系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