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诸城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及骨骼集群埋藏的古地理与古生态学意义研究论文.pdfVIP

胶东诸城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及骨骼集群埋藏的古地理与古生态学意义研究论文.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etabolism deshuction 物席代谢相关构造(mat features)、微生物席破坏构造(matfeatures)和微生物席 腐烂构造(mat decayfeatures)四大类,表明活跃的微生物活动和高有机质产量。 在地层纵剖面上,毫米级的深色沉积物层(暗层)和浅色的石英颗粒层(亮层)交替出现,形 成典型的微生物席纹层。这种纵向上出现的微生物席薄层对应于层面上的多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多见于微生物席破坏和生长构造,如多边形脱水裂缝、皱饰构造等。这表明古代微生物席在潮间带 上部和潮上带下部的繁盛。深色层除了含大量的细砂和粉砂颗粒外,还包含有绢云母、铁氧化物和 似沥青质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经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分析,拉曼谱图与有机聚合材料乙基纤 维素,尼龙66以及聚降冰片烯有较高的相似性,说明此区域有有机质残留。这种薄层状的深色沉积 物和现代潮坪保存在沉积物内部的微生物席层很相似,可能来自于微生物席中的生物群落生长、代 谢以及与沉积物的相互作用,被认为古代微生物席的残留区。浅色层则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来源 于物理沉积作用。这种构造与碳酸盐岩中出现的叠层石非常相似,明暗层相间,但云梦山组地层未 形成叠层石似的大型建隆构造。微生物席纹层构造在剖面中非常常见,可能代表着微生物席在沉积 表面的多次生长和多次埋藏,同时也表明了微生物席在本地区曾繁盛了很长一段时间。 深色层(即原来的微生物席层)经偏光显微镜观察,鉴别出5种主要的微结构类型:波曲层(wavy crinkled fabrics)、定向颗粒层(oriented laminae)、网状结构(network grains)、细小颗粒层(matlayer boundsmall grains)、重矿物层(heavyminerals 和生长状态:定向颗粒层、细小颗粒层和网状结构来自于席层微生物对沉积颗粒的包裹、缠绕、粘 结和障积等作用:而微生物席生物群落通过吸附、络合以及促进沉淀等方式,可以使一些矿物在席 层产出或聚集,形成特征矿物层。这种在微观尺度上对微生物席的解读,不仅能更精确揭示远古微 生物席生长、代谢以及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一些特征,对古环境的重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胶东诸城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及骨骼集群埋藏的 古地理与古生态学意义研究 许欢柳永清彭楠江小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诸城盆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属于胶莱盆地群南部的独立盆地。盆地内发育白垩纪至新生代地 层。白垩系由下至上为下白垩统莱阳群、青山群和上白垩统王氏群。莱阳群与下伏基底呈不整合接 触,以河流和湖相碎屑岩为主。自2008年以来,在诸城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滨浅湖相粉砂岩中发现 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其中,以诸城北部皇龙沟村一带出露最多。在大约400m2面积内发现近万 个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恐龙足迹。此外,在诸城南部臧家庄.龙骨涧一带上自垩统王氏群冲积物中又发 现有巨量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群。 根据对皇龙沟恐龙足迹的初步研究,脚印产在早白垩世莱阳群细粒碎屑岩,主要为灰色厚层钙 质粉砂岩、中一细粒砂岩的韵律沉积物,发育大型楔状、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属于湖泊三 117 角洲环境的产物。 通过对脚印的初步分析,至少可以分辨出有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的足迹,而其中又以兽脚 类脚印居多。野外详细观察和测量表明,脚印直径最大可达lm,最小也有80m,脚印之间叠置关系 普遍,时常出现兽脚类脚印重叠蜥脚类脚印的现象。此外,兽脚类与蜥脚类恐龙足迹都具有明显的 方向性,并不常见往返(折返)重复现象。同时,皇龙沟一带发育恐龙足迹的地层表面,还大量发 育着不对称波痕,干涉波痕,以及虫迹、水下收缩纹、泥裂等浅水、暴露构造,反映了一种滨湖浅 滩环境。 从目前发现的恐龙脚印数量、种类、相互间的叠置关系,以及赋存足迹岩石地层、沉积物和沉 积构造特征来看,早白垩世时期的诸城南部地区恐龙动物群十分繁盛,可能表征着气候和古地理环 境非常适合诸如兽脚类、蜥脚类恐龙的生存,代表了良好的生态背景,但目前对足迹化石的初步研 究表明,很可能为反映着恐龙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