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对土壤氮流失影响.docVIP

农田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对土壤氮流失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本文档下载自 HYPERLINK / 文库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  HYPERLINK /doc/4aced8e133d4b14e8524687c.html /doc/4aced8e133d4b14e8524687c.html 农田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对土壤氮流失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nhui A鲥.Sci.2007,35(11):3310—3312 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胡剑胜 农田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对土壤氮流失的影响 李琴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分析了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对土壤氮流失的影响,提出了加强氮肥管理、重视平衡施肥、提高作物氮素吸收能力、优化耕作制度及灌溉方式等降低我国农田土壤氛素流失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氮素形态;土壤氯素转化;氮流失;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3.6+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11-03310-03 SoilNitrogenCycleinAgro-ecosystemanditsInfluenceonSoilNitrogenLoss LIQin(CollegeofTourism,ChongqingTechnology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Abstract Afteranalyzingtherelationshipsbetweensoil balancingfertilization,enhancingplantcapabilityofnitrogen wereput nitrogen cycleandsoil nitrogen toss approach,somecontrolmeasuresincluding system absorption,optimizingnitrogenmanagement,cultivation and irrigation mode forward. Nitrogenform;Soil nitrogen Keyw/doc/4aced8e133d4b14e8524687c.htmlords transfer;Nitrogenloss;Non-pointsourcepollution;Controlmeasures 农田生态系统中由土壤氮素流失所引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正受到广泛重视㈣。造成土壤氮素流失的关键因素在 于:土壤一植物系统内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增加了土壤 过程。反硝化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存在具有代谢能力的 细菌、合适的电子供体、嫌气的土壤环境和作为末端电子受 体的氮氧化物等。因此,影响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有机氮的供应、氧的含量、硝态氮的浓度和温度 向水圈的氮素耗散强度。因此,在充分研究土壤氮素循环中 不同形态氮的转化与植物吸收利用的基础上,分析土壤氮流失的因素可为进一步控制土壤氮流失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分析了土壤氮素转化、植物吸氮能力对土壤氮流失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进一步降低土壤氮流失、减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1农田土壤氮素循环1.1农田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1.1.1有机氮的矿化。有机态氮的矿化是作物所需氮素的重要来源,各种有机肥料的N总资源量的农业利用部分仅为32.7%,大量未利用的N直接进入环境造成污染【3】。有机氮的矿化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温度、水分、理化 等。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反硝化潜势越高。但是土壤实际 反硝化能力一般远远低于反硝化潜势,限制因子是硝态氮的供给速度、扩散速度以及土壤通气状况。 1.1.4铵离子的固定。铵态氮以阳离子形式存在,易被带负 电荷的土壤胶粒吸附,进入硅层晶穴形成固定态铵。这部分 氮素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氮素资源,占土壤全氮的10%以上。影响土壤对铵固定的因素较多,如粘土矿物组成与粘粒含量、铵态氮浓度、温度、湿度 及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与固铵量呈正相关,但相反的观点 认为,尽管固定态铵的含量随粘粒含量增加而增加,但是单 性质/doc/4aced8e133d4b14e8524687c.html、C/N比、植物生长状况以及有机、无机肥的施用等㈣。 土壤氮素矿化率与土壤pH值的乘幂呈显著正相关(y= 位粘粒的固铵量却下降m。土壤溶液中NH撒度与固定态铵 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两者处于动态平衡。1.2植物对氦的吸收利用 1.2.1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旱地土壤中的氮主要是以NOf-N的形态进入植物。高等植物有4个NOf-N吸收系统,分别为cLArI’S、iLATS、cHATS和iHATS,这些基因的表 0.003算4.67,R2=0.71),矿化率随pH值的提高迅速增加,红壤加入石灰后土壤pH值上升了约1.5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