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论文模板
(全文含图表、公式中的西文如英文、数字、符号等都用Times New Roman体。文、表的西文字体最后全文确定。以下提到的字体均指中文)
(数值与包括“℃”在内的单位符号间空1格,但与“%”、“′”、“″”、“°”间不空格,文、图、表中都如此。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的数值以小数点为中心3位一空,如1 234.567 8,但在图、表中不空格)
(起止符号用波浪线“~”,其前后不空格;运算符号“+”、“-”、“=”、“≤”等前后不空格)
(对中文名词在括号内的英文表达,除专有名词外,只对首词的首字母大写)
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储量特征*
(中文题名居中、黑体、二号,其后经“插入”、“脚注”、“自定义”星号“*”表示论文资助基金)
邓仁菊1 杨万勤1, 2** 张 健1 胡建利1 冯瑞芳1 简 毅1 林 静1
(作者中文姓名居中、仿宋、四号,单名作者姓与名之间空1格,姓名后以数字上标对应机构、以双星号“**”上标对应通讯作者(若论文无基金则用单星号),不同作者姓名间空2格)
(1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雅安 625014)
(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
(机构中文名称居中、宋体、六号,各机构单独成行,前后加括号,机构前以数字上标与作者相对应,机构、城市、邮编间分别空2格)
摘 要 同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层(MS)的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储量特征。所有土壤剖面上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即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9.38(±1.28) t hm-2、 22.70(±1.20) t hm-2和8.63(±0.95) t hm-2,矿质土壤中分别为17.84(±1.92) t hm-2、 19.74(±1.76) t hm-2和14.92(±1.64) t hm-2。冷杉林和白桦林的土壤剖面上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但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云杉林、冷杉林、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全氮储量分别为0.85(±0.11) t hm-2、 0.68(±0.06) t hm-2和(0.36±0.03) t hm-2,全磷储量分别为0.29(±0.03) t hm-2、 0.22(±0.03) t hm-2和0.06(±0.02) t hm-2。图2表2参22
(中文摘要整体小五号、内容宋体,“摘要”二字黑体、二字间空2格、二字与内容间空2格)(内容后紧跟“图?表?参?”形式,表示本文所含图、表和文献的数量)
(缩写名称首次出现应给出中文或英文全称,以后方可直接使用,但如果仅在中文摘要或正文中有全称,而图表第一次使用时也应首先给出全称或给予注释)
关键词 土壤有机层; C、N、P储量;亚高山森林
(中文关键词整体小五号、内容宋体,“关键词”三字黑体,与后空2格,各词间以分号隔开。
关键词5~8个,选用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作为关键词,必须考虑该文被检索的概率和该成果的利用率,所以必须注意关键词的准确、科学、规范、全面表达。名词简称须国际公知通用才能使用,否则用全称。中、英文的关键词一般应一一对应。)
CLC S714.2 (271)
(CLC系中图分类号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缩写,“CLC”粗体,若不会查找则留空)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rage in Soil Organic Layer of
the Subalpine Forests in Western Sichuan*
(英文题名居中、四号、粗体,首词、实词首字母和专有名词大写,题名后以星号“*”对应基金)
DENG Renju1, YANG Wanqin1, 2**, ZHANG Jian1, HU Jianli1, FENG Ruifang1, JIAN Yi1 LIN Jing1
(作者英文姓名居中、五号,姓前名后、姓的字母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姓名后以数字上标对应机构、以双星号“**”上标对应通讯作者,不同作者姓名间以逗号隔开、末一和末二作者间改用“”)
(1Faculty of Forestry and Horticultur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2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