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79836.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的涵义 张培刚: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strategical)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函数,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函数,它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的变化. 印度经济学家撒克(Thanker,S.Y.): 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份额上升。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P190) 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 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国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 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恩格尔法则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为了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应大力扩张。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 工业扩张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 贸易条件恶化论(deteriorating trade terms theory ) 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后经辛格发展而成。 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下跌)恶化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发展工业替代进口的工业品 联系效应论 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提出 资本作为稀缺资源应得到有效利用,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强 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工业,进行工业化 库茨涅茨的经验分析为工业化必要论提供了历史证据。 截面分析:按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对不同收入的国家进行分组,观察各组之间劳动力职业 结构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份额的差异。 剖面分析:对一组既定的国家较长一段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考察这些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职业结构和部门收入结构的变化。 三、工业化的一般过程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1、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 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库茨涅茨定理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在总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的份额会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都会增加。 2、工业部门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趋于上升,但是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以比消费品工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霍夫曼定理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的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实现工业化。 四、 工业化的经验模式 案例 英国工业化历程 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 东亚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模式 五、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使城市取得主宰地位,推动城市化,即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 规模经济效果 城市化推进了工业化 集聚经济效应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发达国家的高效农业 发展中国家的低效和低生产率农业 1960年,发达国家农业人口1.15亿,农业总产值780亿美元,人均产值680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52美元,农业生产率差距13:1;到2000年,农业生产率差距扩大到50:1 在美国,一个农民能够生产足以够100人的粮食。 四组国家人均收入与农业份额(1998) 二、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 产品贡献 市场贡献 要素贡献 外汇贡献 2.1 产品贡献 食品贡献 原料贡献 2.2 市场贡献 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工业产品 农业净产品的市场化——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2

文档评论(0)

ww88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