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第二节古镜的常见缺陷缺损及其修补技术.doc
古镜的常见缺陷缺损及其修补技术
由战国到汉唐,我国铜镜制作都是相当讲究的,从合金成份选择、铸造、热处理,到表面处理,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先进水平。但由于各种缘由,相当大一部分镜又都存在这样那样一些缺陷或缺损,其中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是由于历史条件限制造成,有的则是由于操作、使用不当所致。从其产生背景看,这些缺陷和缺损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1)铸造性缺陷,包括气泡、砂眼、夹杂、组织疏松等,这是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2)清理加工性残痕,主要指脱模以后,清理、加工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光洁痕迹。(3)使用性缺损,主要指
一、铸造性缺陷及其部分修补措施
(一)气泡和砂眼
1.0-2.0毫米。多存在于镜子表层之下,成为隐形缺陷;也有的裸露于表层上,向外开口,成为现形缺陷。砂眼是铸件表面或内部充塞型砂的孔洞,孔壁不甚光滑,外形未必十分规整。为了消除裸露于外的气泡和砂眼对映照效果的影响,人们采用了向其中填入部分软质合金等措施。
E3,在镜缘正、背两面各有一个臼形孔洞,较大且相距较近。其中背缘一侧的孔洞直径达6毫米,深及3毫米,孔中填满了与铜镜基体不同的合金,其色褐黑,无金属光泽,其性松脆,用小刀轻轻一刮便往下掉碎块。从断面的研磨口上看,补块与铜镜本体金属间有一鲜明的界线。我们初步判断,此孔洞很可能是气泡。经分析,补块成份为:铜36.853%,锡56.64%、铅4.987%、硅1.517%。可见这一种锡基合金。铜镜本体成份为:铜68.16%、锡24.41%、铅6.46%、锌0.015%。
E5、柿蒂镜E11、直列重铭神兽镜E14、神兽镜E26等的表面都存在这类孔洞;不过,如试样E3这样大的孔洞是十分罕见的,我们分析了100多枚古镜,迄今仅此一例。缺陷内的填充物各有不同,试样E11的补块也是一种锡基合金,成份与试样E3的相差不大,为铜40.097%、锡46.107%、铅12.525%、硅1.263%;其镜体成份为:铜72.4%、锡20.4%、铅5.3%、锌0.012%。试样E5的补块属于铜基合金,成份为:铜86.915%、锡9.738%、铅1.162%、锌0.213%0.893%;其镜体成份为:铜69.7%、锡23.7%、铅5.3%、锌0.009%。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五“作透光镜”条曾谈到过砂眼、气泡类缺陷,其云:“余每见旧镜,虽无纤翳,而灯光照之,倒景在地,有若星点若水泡者,偶问之镜工,工曰:‘此镜病也,范铸初成,铜质不精,往往有砂眼钉,以紫铜磨治后,不见钉痕,惟镜光反映他处,钉痕必见’。”这里主要说到了三个问题:(1)古镜中“往往有砂眼”。(2)这种砂眼在通常使用过程中是难以发现的,唯在反射光中才能显示出来。(3)砂眼是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可用紫铜填平。郑氏所云与我们看到的情况基本相符。不同之处是:(1)今日看到的古镜表层多已氧化,即许在反(2)郑氏所云填充物是紫铜,上述古镜则各有区别。当然,紫铜也是一种软质金属。
(二)发气残痕
我们考察过1枚山东临淄出土的汉内向连弧纹镜LL3,镜缘厚3.8毫米,肉厚1.7毫米,缘部的正、背两面均为绿锈覆盖;缘部正背两面的绿锈下均有一层红铜质补块,形状不十分规则。正面一侧的大于1.25×1.5厘米,背面一侧的稍小,厚度均约0.3-0.5毫米。正表面补块成份为:铜92.602%、锡5.466%、铅1.930%。因其表面皆已锈蚀,故对补块处的图纹难以细辨。陕西武功出土的汉未央镜Sh9等上也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很可能它们都是修补发气残痕的补块。
(三)组织疏松
(四)夹杂
:一是炉料,二是炉壁,三是熔铸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氧化物。明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凡铸镜,炼铜最难。”其“难”处主要有三:一是排气难,二是脱氧难,三是排除夹杂难。一般铸件要把氢完全排尽、把氧完全脱去,把夹杂排除干净,那是十分困难的。夹杂或存在于金属体内,或裸露于镜体表面,多呈不规则的卷曲细小条块状。从实物考察可知,夹杂在古镜中是经常可见的。
铜镜脱模后,先要清理掉浇口和冒口,之后再经刮削、研磨等机械加工,使之致“平”致光。刮削应属于粗加工范围,研磨则属细加工。唐张桑《千秋镜赋》云:“夫考工垂典,匠人有作,或铸或熔,是磨是削。”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一说:铜镜“铸成后必须刮磨”。便都说到了这两个工艺程序。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刮削研磨过程中都会在镜面上留下各种各样的道痕;这道痕虽然不是铜镜本身的缺陷,也无需使用上述诸种软质合金填充,但必须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否则是会影响到映照效果的。这一点下面再谈。
E1,低卷缘,缘高0.65厘米,肉厚0.2厘米,正背两面乌黑发亮。缘区,以及低卷缘上,都分布着麻麻密密、清晰均称的加工道纹,它们大体处在一个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