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葛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docVIP

粉葛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粉葛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林兰稳1,李兆雄2,何熊威2 1.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50;2. 广东省鹤山市科技局,广东 鹤山 529700 摘要:粉葛根腐病是粉葛生产上新发现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作者对病原作了人工分离和接菌试验,观测了温度、pH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对防治药剂进行了筛选和试验,探讨了该病的有效防治药物及对策。 关键词:粉葛根腐病;生物学特性;防治药物;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3-0382-03 粉葛根腐病是鹤山及高明粉葛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粉葛块根及茎蔓基部,苗期及结薯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表皮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严重者根系褐腐坏死,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基部叶片过早变黄脱落。结薯期染病,初期在块根表皮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点,后期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斑块,表面具龟裂纹,皮下组织变褐色干腐;横切块根可见维管束变红褐色,块根后期呈糠心型黑褐色干腐。据田间调查,粉葛根腐病每年4月份开始零星发生,到翌年1月收获期内都有发生,但以5~8月发病最多。轻病田发病率在20%~30%,重病田病株率达50%~80%。国内尚无该病为害粉葛的记录。作者对其病原物进行了鉴定,确认粉葛根腐病为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及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复合感染引起[1]。为防治该病,作者对腐皮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防治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及该病的田间小区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源 从鹤山合成镇粉葛田采集新鲜粉葛病株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接种于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培养,经显微镜鉴定稀释纯化,供试验使用。 1.2 病原菌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将病原菌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分别置于5、10、15、20、25、28、30、35、40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 d后,测量菌落直径。每处理设3个重复,取平均值。以下与此相同[2]。 1.3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病原菌分别接种于PH值为4.0、5.0、6.0、7.0、8.0的PDA培养基上,在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 d,然后观察测量菌落生长直径。 1.4 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1.4.1 供试药剂 (1)30%(质量分数)枯萎灵WP(深圳市瑞德丰农药有限公司);(2)40%(质量分数)根腐灵WP(深圳市瑞德丰农药有限公司);(3)50%(质量分数)复方多菌灵WP(深圳市大荣生物农化有限公司);(4)50%(质量分数)根病灵WP(南通市叶宝化工有限公司)。 1.4.2 试验方法 用上述供试药剂配成一定质量浓度的母液(12.5 mg/ml、16.6 mg/ml、12.5 mg/ml、20.0 mg/ml),用吸管吸取上述各种药剂1 ml于培养皿中,加入9 ml PDA培养基混合均匀制成带毒平板培养基。接入预先培养好的腐皮镰刀菌菌饼1个(菌饼直径0.9 cm),然后置于28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 d后,测量菌落生长直径,算出抑制率,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以无菌水作为对照。 1.5 粉葛根腐病田间小区防治试验 1.5.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03年2~10月进行,地点设在鹤山市合成镇棠密村粉葛田,面积0.1 hm2。 1.5.2 试验方法 (1)试验地粉葛收获后,清除粉葛病残体集中烧毁,每公顷撒施生石灰750~1125 kg翻土进行土壤消毒,然后灌水浸田20~30 d后排水沥干,起高畦种植。 (2)秧苗选取无病健壮葛藤或种薯作为种苗繁殖使用,育苗前用50~55 ℃热水浸泡15~20 min进行消毒处理,育苗地选取前作未种过粉葛的田地,淋施20%甲基异柳磷乳油800~1000倍液杀灭地下害虫。 (3)试验设30%(质量分数)枯萎灵800倍液、40%(质量分数)根腐灵600倍液、50%(质量分数)复方多菌灵800倍液各分别与3%(质量分数)米乐尔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22.5 kg、配制成毒土穴施)、20%(质量分数)甲基异柳磷乳油(800倍液)组合一次,加对照共9个处理,每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葛苗移植大田后,于2月25日第1次施药,每株淋施药液500 ml;3月26日进行第2次;施药后于8月1日调查粉葛根腐病田间发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和统计防治效果。 (4)粉葛苗期喷施3~4次农一清(中外合资陕西农一清高效液肥有限公司)200倍液,补充微量元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表1 腐皮镰刀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