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法与乡土社会的融合:农村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pdf
第 l1卷 第 1期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版 ) Vo1.11 No.1
2010年 2月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 Feb.2010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01-0065—04
现代法与乡土社会的融合:
农村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活善政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部,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 要]现代法与乡土社会的融合是3-前农村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立法上,要充分
考虑农村社会的特殊性,使现代法贴近农村实际;在司法上,要加快农村司法改革,为老百姓提供廉
价的法律服务;尊重现有的民间法,构建农村多元社会调解体系;加快农村社会的整体现代化,为现
代法在农村的运行提供 良好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现代法;乡土社会;农村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F0—052 [文献标志码]A
体系,它的建立依赖两个基本的思想条件:一是人性
(一)
本恶论,二是理性经济人假说。现代立法者一般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 从人性本恶论出发,希望通过制定完备的法来规范
农村的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对于实现农村的法治现代 人、约束人;同时,立法者又认为现代人是理性的经
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法对农村乡土社会的 济人,他们在做出行为之前,必然用理性去衡量利弊
影响离人们的预期还有相当距离,许多农民仍然按照 得失并尽可能做到趋利避害。但在 目前,我国多数
传统的方式解决矛盾和纠纷,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基 农村基本上仍然是一个熟人、半熟人社会,在这样的
层法院在很多案件的执行中也不得不借助于基层政 社会中,对人们行为有重大影响的公私观念与法治
府或村委会,否则判决就可能无法落实。现代法与乡 社会的行动逻辑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在农村乡土社
土社会的融合是农村法治现代化必须解决的时代课 会,私是以核心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利益共同体,这个
题。我国农村法治现代化走的是一条 自上而下、自外 私还可以放大为家族、宗族以及队、村等。对于乡土
而内的发展道路,在此种模式下,农村的法多数是由 农民来说,家既是一个 “公”的单位,又是一个 “私”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后再把法送往乡下,相对于内生型 的集合,农民一般都有双重的认同标准,既把家作为
的法治现代化,这种外来型法治现代化模式注定会遇 “私”的单位,又把家族、宗族、户族甚至小宗族等组
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可能十分顺利。从我国农 织作为一个大 “家”。这种公私观念与市民社会 以个
村法治建设的现状来看,外来法与乡土社会的碰撞和 人主义为基础的行动逻辑有较多不同,由此也影响着
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农民对法的态度。在熟人、半熟人社会中,决定主体
1.熟人、半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与现代法的基 行为方式的是双重的公私观念而不是市民社会的公
本精神不符 私观念和理性经济人假说。市民社会 的公私观念和
现代法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套规则 理J生经济人假说,在熟人、半熟人社会运行困难,如果
[收稿 日期]2009—11—19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08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SKL一2008—437)
[作者简介]唐喜政(1967 ),男,河南省洛阳市人,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河南洛韵律师事务所律师,主要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