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海滨讲国学之宋词(十首).ppt

【精品】课件---海滨讲国学之宋词(十首).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其预设的期待和颠覆的结果与“寄梦”类似,最后留下的就是“冷冷清清”的极度空白。从实际生活经验来分析,词客们很清楚这种预设期待和颠覆结果之间的矛盾。但在文学创作中,词客们不仅按照文学传统和文人惯例预设了遣愁途径,更是细笔慢描,徐徐着色,不动声色地把读者和抒情主人公一步一步牵引到一个失去了回应的无人之阵,强烈的感情突然被搁置和中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失衡。 从上述两个部分的巨大反差可以看出,这些词客苦心经营精心设置的策略已逐步奏效。就抒情主人公而言,出于特定情境和心理状态的需要,借助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的深厚背景,经过“寻寻觅觅”,最后发现走出心灵与感情困境的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那种种预设途径,怀着巨大的心理期望,词作由此展开。 然而所有的预设途径都失去了当下情境的合理性,不但毫无例外地失效,而且以恶性循环的方式生发和增添了新的愁绪,“冷冷清清”的颠覆结果令人严重失望,抒情主人公从心灵情感的困境被逼到了绝境,起初以闲愁浅恨出现的情绪变成了无法承受的巨大痛苦——“凄凄惨惨戚戚”。 事物到了极限,就有突破的可能,这种反差产生的强大张力终于使得词作的情感主题超越了个人心灵,超越了主人公一己的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的情境,获得了人性的抽象的无限的历史的意义空间。 就读者而言,高度的阅读渴望被作品的具体情境刺激后,在词客抒情策略的引领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灵和感情世界,阅读渴望随着预设途径而渐渐加强和升级,关于抒情主人公行为结果和情感结局的探求心理被调动起来;当阅读期待也遭遇颠覆结果后,读者与抒情主人公和作品的审美距离被拉开,阅读活动的超越文本和突破情境也成为可能。 读者或者从自我内心去涵咏体味词作之内的类似的感情经验,获得莫逆于心的知音般的阅读满足;或者从外部世界去联想探寻词作之外的更大的文学乃至精神空间,获得触类旁通的扩张式的阅读愉悦。这个时候,词客的抒情策略得到了最完美的实现,文学作品的创作空间、文本空间和阅读空间达到了成功沟通与完美和谐。 预设—颠覆—突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如果从表象上分析,这一切仅仅是通过启示性联想性的词作语言来完成的。如果从本质上探讨,这一切又是创作空间、文本空间和阅读空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创作空间源于作者的意义世界,阅读空间源于读者的意义世界,这两个世界的交叉重合说明了文学阅读活动的可能性和基本背景。 文本空间是绾结创作与阅读空间的关键媒介,文本空间的意义实现又依赖着创作和阅读双方的背景重合程度和参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只是文学的物质形态,由具备着重合背景的创作和阅读双方共同参与交流对话的意义活动才是文学的深层内涵。 因此可以说,文学既具有创作和阅读双方共同参与的两重性,又具有语言沟通和意义对话的两重性。如果从中国古代诗学或文化的传统去寻求理论资源,王弼的“言意之辨”则成功地阐释了这个问题。 王弼的言、象、意之辨主要表现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他成功地把《易传》“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和《庄子》的“得意忘言”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儒道合流的玄学方法。尽管他对于言、象、意的讨论是针对《易经》的卦辞与卦象以及圣人之意这三者的关系而进行的,但是这种讨论已经超越了易学本身的意义,而达到了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方法论不仅是哲学认识论的方法,而且也是解释文化经典的方法,文学艺术的创造方法。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明象》篇原文如下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关于这段经典论述,古往今来的阐释理解不可计数,从本文研究的重心出发,我认为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其一是在表达过程中,王弼提倡“崇本举末”,即“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他从工具论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语言的价值和作用,为了“崇本”即意义的充分表达和阐释,可以借助的最有效的工具其实还是语言。把这个哲学意义上的原则横移到文学创作过程中, “本”是作者的创作目的,而“末”是作品的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 从抒情策略上看,不论是预设、颠覆、还是突破,创作目的只有一个,即最大程度地营造和释放情感的意义空间,而这个创作过程又必须借助精心策划的语言工具,因此尽管语言是“末”,但还是要“举”。作为典型的抒情文体,抒情策略要大讲特讲。 其二是在接受过程中,王弼提倡“崇本

文档评论(0)

沃爱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