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pdfVIP

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pdf

2010年 1月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Jan..20l0 第 ll卷第 1期 TheJournalofShanghaiAdministrationInstitute Vo1.11.Nol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oo9—3176(2010)01—077一8《) 城市化与 “城市病” — — 以近代上海为例 戴鞍钢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 要: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中,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些社会和环境 问题 凸 显,困扰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并影响 日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过大,给居住 、交通、就业、环 境等都带来一系列问题。揭示这些问题,在城市管理方面可供有关部 门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病”;近代上海 I843年上海开埠后,因其独特的自然、经济、人文等因素,很快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大港, 其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也率先发展,城市化进程居全国首位,l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是中国 城市规模最大、人 口最多的首位型城市。①众所周知,上海及中国是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被迫 对外通商和卷入近代世界体系的。就中国自身而言,在开埠前无论是社会经济结构还是城市形态, 尚处于前近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是在外力强行介入的历 史大背景下发生的,这种突变因其自身准备不足,呈现出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与此相联系,伴 随上海开埠后较快的城市化进程.习称的 “城市病”即困扰当时城市居民生活并影响 日后城市健康 发展的各种社会和环境问题凸显。本文拟就其中城市人 口剧增及其伴生的相关问题,试作论述。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范围大为扩大。 本文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 目批准 号:07JJD770098。 牧稿 日期 :2009~11-l2 作者简介:戴鞍钢 男 (1955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77 第 1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845年英租界设立时,面积830亩,东至黄浦江,南至洋泾浜,北至李家厂,西界未定。一年后定界路 (今河南中路)为西界,增为1080亩。1848年11月,英租界向西扩展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面积2080 亩。同年美租界设立。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经两次扩张后,到1899年面积达33503亩。 1849年法租界设立,经三次扩张后,至1914年面积达到15150亩。两者合计,为48653亩。这一面积是 原来传统上海县繁华地区的五六千亩的8倍之大。城市人 口也增长迅速 ,1843年约为27万,至1910年 已达128万余人,跃居全国首位。② 大量外地人 口涌入上海,始于l9世纪60年代初叶太平军江南战事期间;此后随着战事的平息和 避难人 口的返乡,上海城市人 口一度曾明显减少。~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特别是 近代工商业的持续发展,涌入上海谋生的外地人越来越多。1876年的 沪《游杂记》不乏这方面的记 载:“三国租界英居中,地广人繁,洋行货栈十居七八,其气象尤为蕃盛;法附城东北隅,人烟凑密,惟 街道稍觉狭小,迤东为闽、广帮聚市处;美只沿江数里,皆船厂、货栈、轮舟码头、洋商住宅,粤东、宁 波人在此计工度 日者甚众”;上“海雇轿随处皆有轿行,脚价甚昂,一永 日非千文不可。自东洋车盛 行,大为减色,向之千文者今则六七百文。轿夫以苏州、无锡人为佳,上身不动,坐者安稳。其次扬州 人,不过脚步稍缓。若本地人抬轿,则一路颠簸,轿中人浑如醉汉矣”;在当时的上海,“雇用女仆必由 女荐头处唤来,大约无锡乡间荡 口镇人最多,男仆亦然”。④ 1890年,参与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经元善详细描述了棉纺织厂的用工所需:“查织机两张用女 工一人,纺纱机两部女工一人,搓纱机两部女工一人,绕纱团机一部女工四人,扣机一部

文档评论(0)

gr4d52fg46fr3d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