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程文化自觉.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课程文化自觉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德如 指导教师靳玉乐教授 摘 要 本研究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理论 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了课程文化自觉问题。本研究主要包括 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四方面内容,目的在于揭示课程文化发生、发展 的规律,丰富课程论知识基础,为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进行价值导引和方向把握。 在本体论部分,本研究立足于文化、着眼于课程,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提出了课 程文化自觉这一命题。本研究认为:课程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 认识和把握,并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 则。主动将之付诸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 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 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 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基于文化价值论,笔者认为,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包括价值特性、价值选 择和价值实现三个方面。理性、动态性和标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特性;如 何进行课程文化价值选择?本研究提出:对立是动力,环境是条件,平衡是目的, 契合是依据,统一是准则,保持张力是要求;通过本然的回归、向度的统一、生命化 的转向、合理主体性的确立,最终建构系统的课程文化价值观,达成价值实现。 基于方法论,笔者认为,课程文化走向自觉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 观为方法论基础,以跨学科方法论的特点为参照坐标,以专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为 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以构建中国特色的课程文化为目标,通过对现有课程文化局 限性的突破和新课程文化模式的探索,促使旧文化形态向新文化形态转换,引发 I 旧课程观的解构和新课程观的建构,促使传统惯性的消解和传统精华的重铸,推 动课程文化观念创新、课程文化知识体系创新、课程文化思维方式创新、课程文化 管理体制创新,促使课程的重大变革和一代课程新人的涌现。课程文化自觉有三 条基本路径: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具体的 方法是: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等。 基于实践论,笔者考察了国家课程文化自觉、地方课程文化自觉和校本课程 文化自觉。本研究提出国家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践策略是:课程政策的先进文化引 导、课程标准的整体文化价值建构、教科书的丰富文化承载、课程管理的弹性文化 约束、课程实施的自主文化创新。从地方文化体人手,笔者分析了地方课程文化 特征,从价值、依据、原则、程序等方面讨论地方课程文化自觉,以河南省地方课程 为案例,分析了地方课程文化自觉实践层面的问题。从校本课程的文化属性入 手,分析了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从主体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探讨了校本课程文 化自觉的实践策略,并结合“以文化自觉为导向之高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的实 践案例,具体分析了校本课程文化自觉的操作层面的问题。 课程文化自觉命题的提出,是课程历史经验的总结,是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也是当今课程研究之必然。坚持课程文化自觉,对和谐课程文化建设和科学课程 发展观的建立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要真正走向课程文化自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继承与创 新、借鉴与批判的关系,走基于本土化的自主创新之路。 关键词:课程文化自觉价值取向方法论实践策略 Ⅱ onTheCulturalConsciousnessof Curriculum 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 Major:Theory 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 Specialty:Basic Principle

文档评论(0)

wwqq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