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化中的技艺知识.pdf
2010年第 1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1,2010
总第91期 JournalofBeifangEthnicUniversity Gen.No.91
西南少数 民族女性文化 中的技艺知识
杨 国 才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031)
摘 要:少数民族妇女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和传承者,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开
拓者。西南少数民族女性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挑花、编织、刺绣、纺线等,都凝聚着少数民族女性生
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手工技艺知识和智慧。少数民族女性手工艺和服饰文化,包括制作过程 中的纺织、
印染、刺绣,这些都是以妇女为主体承当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性文化;手工技艺知识;纺织;印染;刺绣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0)0l一0059—06
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知识,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 自
己的独特性。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的载体——传统手工艺和服饰,不仅包括物质材料,而且有着很高
的技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J【”少
数民族女性文化的服饰经验,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尤其是汉族传统服饰现已在汉族地区消失,却
恰恰在少数民族地区存留,这都是透过少数民族女性吸收汉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而融入到本民族的
文化中来,装点人们的生活,使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生境下相互学习,相互影
响,并以艺术的符号、图像展示 ,成为 “为生产者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2J。生活唤醒了
少数民族女性对服饰美的感受、热爱,以及手工艺服饰制作的技艺。这种技艺既是各少数民族生活
的必然,也是服饰文化 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更是女性的知识和文化。
一 、 少数民族女性的纺织知识
“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 《天仙配》中的唱词,也是传统农业社会男女两性性别分工使然。
正是这种分工,使少数民族女性有了精湛的纺纱织布的技艺。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是西南
民族地区是我国最早种棉织布的地区之一。 《后汉书 ·西南夷传》载:“哀劳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
布,幅广五尺,洁 白不受垢污。”_3《华阳国志》在记载永昌(古哀劳夷地,今云南保山)郡物产时说:
“有梧桐木,其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垢污,俗名日桐花布。以覆亡人,然
后服之,及卖与人。”[4梧桐或单称的梧、桐都是指棉花,后来多称木棉。西南夷中出产木棉的不只
永昌一地,《蛮书》中记载,自银生城 (今西双版纳)、开南城 (今云南景东)、寻传(今云南德宏)等地
也均有所产,他们 “并不养蚕,唯收婆罗树 (木棉)子,破其壳 ,中白如柳絮。纫为丝,织为方幅,裁之
为笼段,男子妇女通服之。”_5织布的过程,也就是各民族女性习得本民族社会知识的过程,而这个
过程,又是女性记录 自己文化知识的过程 ,通过织布的技艺记录和传承下来。
各少数民族长期的种棉织布经验,使许多少数民族女性的棉纺织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历史
收稿 日期 :2009一o9—18
作者简介:杨国才(1954一),女(白族),云南大理人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59
上,壮族的壮锦、侗族的侗锦(又称 “诸葛锦”)、瑶族的 “婆罗布”、苗族的 “贼布”和 “武侯锦”、瑶族
的 “瑶斑布”等,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壮族的 “木棉布”还广销中原,曾被誉为 “衣被天
下”。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久已发达,在宋代,黎族妇女采摘新棉后,就能用细长铁轴碾出棉籽,接
着 “以手握茸就纺”,棉纱纺成后,又染色织布。 《桂海虞衡志》载,黎族妇女 “工纺织,得中土绮彩,
拆取五色丝加木棉,挑织为单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织出的棉布 “洁白细密” 。
至今,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傣族、基诺族、阿昌族、傈僳族、独龙族等,还
延用着古老的手工织布方法纺线织布。凭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正式版)SH∕T 3553-2024 石油化工汽轮机施工及验收规范.pdf VIP
- 电气专项施工方案.doc VIP
- 个人简历——【标准模板】.doc VIP
- 软件开发工具unsp ide使用说明书.pdf VIP
-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英语 Unit 3 Period V Culture Corner & Bulletin Board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ppt VIP
- 老年病多学科诊疗模式.pptx VIP
- GPX 生产手册.pdf VIP
- 老年病多学科诊疗模式.pptx VIP
-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英语 Unit 1 Lifestyles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ppt VIP
- 新课标高中英语 教师用书配套资料 Unit1~2 阶段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1.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