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视角看潘金莲形象.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看潘金莲形象.pdf

语文学刊 2010年第1期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看潘金莲形象 。杨玲燕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把文学伦理学方法引入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将会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得到新的理解和结论。从文学伦理学视角来看潘金莲形象,通过了解作 者的道德倾向以及潘金莲一系列行为的动机,分析潘金莲形象的悲剧意义,我们就能给潘金莲这个形象以符合人 性的理解。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潘金莲;悲剧性;人 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10(2010)01—0008—03 自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 以把这种世风看做是宋明理学桎梏下人性本能的剧烈反弹。 理学批评后,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把文学伦理学方法引 《金瓶梅》作者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整个 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无疑会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得 道德体系遭到极大冲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淡化。欣欣子 到全新的理解和结论。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书”的 《金瓶 的 金《瓶梅词话序》指出 《金瓶梅》:“无非明人伦,戒淫奔,分 梅,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形象,其中有西门庆的六个妻 淑慝,化善恶,知盛衰消长之机,取报应轮 回之事,如在 目 妾、妓女、男女仆人 、各类亲友、大小官吏等人,在众多的人物 前。”L2J】“观其高堂大厦,云窗雾阁,何深沉也;……一双玉 形象中.,潘金莲的形象最为饱满。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来 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何猛浪也 ””欣欣子认为,作 看潘金莲形象,在对明朝当时的社会背景、民风习气进行充 者对种种过分的欲望作种种细致的描绘和渲染并非为了赞 分了解的基础上,运用文学伦理学方法审视人们的道德价值 赏这种欲望的美好,而是通过纵欲必然带来灾难从而警戒世 观念,看待作家的道德观念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道德缺 人。把当时靡乱的社会道德观念融人 《金瓶梅》,并不是为了 失,通过了解作者的道德倾向以及潘金莲一系列行为的动 宣扬它,将社会上的各种 “毒瘤”加以暴露的目的是为了针砭 机,分析潘金莲形象的悲剧意义,这样我们也能给潘金莲这 当时颓败的世风。因此,《金瓶梅》塑造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社 个形象以符合人性的理解。 会环境中形成的潘金莲,当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等再也制约 不了个人行为的时候,潘金莲的伦理行为与道德操守就具有 一 、 颓败的社会道德 社会普遍性意义,从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将她毫不 《金瓶梅》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问,而描绘的则是嘉靖 顾忌礼义廉耻的行为进行大胆书写,目的在于对当时社会道 前后的社会风俗画卷。它通过对西门庆一家种种情状的描 德的沦丧进行批判,而不是宣扬这种行为。 写,让我们看到了病人膏肓的晚明社会深处的溃烂。透过 从道德层面看 ,《金瓶梅》的各种道德关系可以用 “乱 金钱至上的时代氛围和伦理道德受到猛烈冲击的社会现实, 伦”来诠释。“所渭乱伦,严格来说,是指亲属之间发生关系 写尽了当时的世态风情。 “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富者益富, 的行为;宽泛一点来说 ,是指具有近亲血缘关系的人以及一 贫者益贫,起者独熊……贪婪罔极,骨肉相残,享受于身,不 定社会群体间的人互表性爱、相配为偶的行为。比如父亲与 堪暴殄。”… 据山东 《博平县志》载:“由嘉靖中叶以抵于 女儿、侄女,母亲与儿子、侄子,兄弟姐妹之间,以及具有上下 今,流风愈趋愈下,惯习骄吝,互尚荒

文档评论(0)

itxtu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