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研究专题(四篇)——“中原”的由来与嬗变.pdf

“中原崛起”研究专题(四篇)——“中原”的由来与嬗变.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原崛起”研究专题(四篇)——“中原”的由来与嬗变.pdf

2010年 5月 中州 学 刊 May,2010 第3期 (总第 177期)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No.3 【省情对策 】 ‘‘中原 崛起 研 究专题 (四篇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编者按:1992年 1月,李长春最早提出“中原崛起”的概念。2003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了 《河南 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对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发展布局、战略举措、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了系 统阐述。 “实现中原崛起”,不仅是一代又一代 中原人的梦想,也是河南践行科学发展观、振兴中原的必然要求,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 目前,随着促进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各项措施的推进, 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到新的战略起点上,正在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 展的新阶段。一个积极拼搏、充满希望的中原正在崛起。本刊特组织刊发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撰写的四篇 《中原崛起总体思路的系统化研究》专题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中原崛起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加快推 进中原崛起步伐提供决策参考。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o76一10 “中 原 ’’的 由 来 与 嬗 变 在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中”和 “原”都是作为单 徐州 、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豫州因居于九州 音节词出现的。 “中原”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出现,最早见于 之中而称 “中州”。其境东接兖、徐、扬,西以荆山与雍、梁接 《诗经》,(tb雅 ·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和 《小雅 ·吉 界,南 以荆山和荆州分界,北至黄河与冀、兖分界,今河南全 13》“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中的 “中原”,意为原野之中。 境、山东西部、湖北北部 ,皆古豫州之地,面积约40万平方公 后来 ,“中原”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成为一个区域地 里。东汉时期 ,豫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域,所辖区域较 《禹贡》 理概念和历史文化概念,其 内在意义也因此而更为丰富。 之豫州缩小了很多 ,约略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黄河以南、 伏牛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向东至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 一 、 “中原”的区域地理意义 东西南部 ,向西至晋南部分地 区。由此可见,中原的地理涵 作为一个区域地理概念,“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盖较广,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与安徽北部 、江苏西北部、山东 广义的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以洛阳为 西南部、湖北北部渊源甚深,政治、经济联系一直比较紧密。 中心的河洛地区,位居天下之中,素有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 一 般说来 ,中原大约由三块平原组成。一是河洛地区。 洛之间”的说法。西周时期,周公辅成王,以洛邑居天下之 即以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和以伊洛平原为中心的豫西一带 ,南 中,营建东都洛邑,进一步强化了河洛地区乃天下之中的地 为外方山、伏牛山,北临黄河,西接秦岭和关中平原,东达豫 位。同时由于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 ,最早的国家出现于中 东大平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也是夏商周等九朝 原,所以有时 “中原”的意义约略与古代的 “中国”、“中华”相 的京畿之所。二是黄淮平原。郑州北郊的桃花峪,是黄河中 近。但在通常意义上,广义的 “中原”主要指以古豫州为主的 游和下游的分界处,这里是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淮冲积扇平 黄河中下游地区。 《尚书 ·禹贡》分中国为冀州、兖州、青州、 原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