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虚拟情景”教学须有史学的证据意识
张永谦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江苏赣榆222100)
【关键词】虚拟情景,历史教学,证据意识。
2008年11月19—20日,“全国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与课程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与会期间,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方老师曾执教一节示范研讨课,课题是《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参加会议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对方老师的示范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一节课下来,笔者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虚拟情景”缺乏史学的证据意识。
一、上课伊始,方老师通过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生活中的历史”导入新课,然后,以虚拟的“一个长安商人的故事”为主线,以长安老字号店铺老板李益家族创号以来帐本记录的丝绸销量为“虚拟情景”,介绍和探究了“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其立意之新,设计之妙,赢得了许多听课教师的赞赏。不过,在“虚拟情景”中有这样两个片段值得商榷。
片段1——丝绸往事:“以前匈奴人控制西域时,生意惨淡,我家卖到西域的丝绸每年不到100匹;汉朝打败匈奴后,每年销往西域的丝绸达2500匹。唉,这些匈奴人……”
片段2——驿站漫谈:第二天,由于西域大宛城急需10000万匹丝绸,李益亲自随商队前往。在驿站,他与别人攀谈起来,李益说:“我的丝绸特别好卖,李家丝绸庄可是越来越红火,真得感谢丝路开通啊!”,可一听到这话,与他同行的赵武、朝臣后人刘儒,世代为民的吴朗马上反驳……
赵武:“我太爷爷是汉武帝时的骑兵,当年就是因为用兵,死在这条路上的,害得太奶奶哭得双目失明。”
刘儒:听爷爷说,当年开拓这条路花了很大的代价,光是汉武帝时,仅河西地区花了至少1000亿钱上下。
吴朗:“真是劳民伤财,一点都不值得。”
从上面“虚拟情景”的设计来看,至少有五处缺乏史学证据意识:
一是“匈奴人控制西域时”,通往西域的商路是否畅通?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1](P.3871)《汉书?张骞传》有:“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2](P. P.2687—2688)这说明当时这条商路是“闭道”。那么,李益家每年卖出“不到100匹”的丝绸该如何理解?
二是“丝路”之称起源何时?我们知道,“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简称“丝路”。从此,这个生动、形象的名词,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很快在各国人民中流传开来。[3](P.83)此时,李益哪来的感言——“真得感谢丝路开通啊!”
三是“匹”这个单位,在西汉时期是不是通用的计量单位?匹,会意字。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本义是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说文解字》有“匹,四丈也。”《史记?叔孙通传》有:“迺赐叔孙通帛二十匹。”《汉书?食货志下》有:“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4](P.385)但在秦汉时期,“匹”还不是人们通用的长度单位。如《汉书?律历志》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5](P.966)
四是“西域大宛城急需10000万匹丝绸”,是否言过其实?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1](P.3894)如果按这些数字计算(即使人口有所增长),大宛国人均所需的丝绸也不低于300余匹。
五是“汉武帝时,仅河西地花了至少1000亿钱上下”来源何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过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其中公元前118年开始的第四次币制改革是“改铸五铢钱”。五铢发行31年后,汉武帝崩殂。据《中国通史》统计,“自武帝至平帝一百多年中共铸五铢钱280亿枚。”[6](P.75)那么,“地广人稀”的河西地区“有1000亿钱吗”?
二 、“虚”与“实”相对,“虚拟”不完全等同于虚构。《应用汉语词典》(大字本)“虚拟”词条的解释有三:①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②凭想像编造的,这个事情是虚拟的、虚构的;③由高科技术实现的仿实物或伪实物的技术。情景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情景曾被简化为“一组刺激”,在教育学上有着复杂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历史教学中,所谓虚拟情景是“以史实基本特征为架构的再现,并非可以脱离基本史实进行虚构” [7](P.48)。
审视方老师“虚拟”的教学情景,反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历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