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 一、古代中国科举制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寒素 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 怯如鸡”。 (一)陏唐时期科举选官制度逐步成型。 (一)陏唐时期科举选官制度逐步成型。 “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巧入时无? (二)宋代科举制度日渐成熟。 (三)明清两朝科举制度由盛而衰。 (一)科举与中国人的政治观 (二)科举制与中国人的特权意识 (三)科举制与中国人的教育观 (三)科举制与中国人的教育观 (四)科举制与中国人的宗族观念 (五)科举制与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观 (五)科举制与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观 离思(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一)驳“科举无法选拔真才。” (二)驳“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 (三)驳“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 (四)驳“科举造成官本位体制。” * “(在中国)贵族从来不是世袭的。……当一个省的总督或省长死去,他的孩子同其他人一样要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不管他们所继承的父亲的名字多么显赫,对他们也无济于事。” 。 ——18世纪来华的一名西方传教士在给红衣主教的信中 科举制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大体分为世袭制和察举制。 二、科举制的发展变迁 “开元、天宝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 “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 牛李党争 “行卷”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应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 “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 ——韦陟 白居易 “长安米贵,居之大不易!” 二、科举制的发展变迁 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科举科目的定型上。 二是变唐代科举两级考试为三级考试。 三是创设了一系列保障公平的机制。 二、科举制的发展变迁 表现明代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即大兴学校,洪武三年(1370年)诏开科举,明确“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明代科举制度最大的发展是把科举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 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只反皇帝不反制度、只反官僚不反特权,这就是中国人对待政治的基本态度。 科举成功者虽然只是少数,却可以使全体读书人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成为幸运儿中的一个。科举不限制年龄,就使无数人至老都没有放弃这种希望。 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科举创造了一种平等竞争的游戏规则,但并没有消除中国社会的特权制度。中国的特权阶层是官僚。从个体来看,他们是流动的和可以被替代的,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是个稳定的存在。 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1889年春天的北京《邸报》报道,福州的考场中有几位考生超过80岁,两位超过90岁,有的人中秀才已经60年!安徽省90岁以上考生有18位,80岁以上考生有35位。报道还说河南的13位80岁以上考生和1位90岁考生。 ——“通过为期九天的严格考试,文章精炼,并没有表现出暮年的痕迹”。 ——“还有哪一个国家会有这种奇观呢?” ——摘自《中国人的性格》 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 ——《劝学篇》 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