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记忆与图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末代皇帝》:记忆与图像   我们应当如何解释“记忆”总是以“移动影像”的形式浮现脑海的这一现象呢?个人的记忆与群体的记忆之间又有何联系?追溯关于记忆的图像是否能向我们提供一种抓住历史真实的方法呢?   这些关于现象学的哲学考量也许并不是创作一部电影的初衷,但是一部反映历史事件的电影一定会勾起观众的群体回忆,或是反映出群体回忆在某一个历史问题上的断层,从而用其“移动影像”的外衣来弥补这层“记忆”的视觉断片。从这个问题上看,创作于1987年的史诗巨作《末代皇帝》,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考验,透过中西两大文化模块,其意义仍然值得研究;也正因这二十多年来,中国本土电影依旧没有能够产生出这样细节考究,且反思深刻的历史题材电影,我们当代艺术家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实现电影作为人类文明之视觉影像的载体功用。   一.“门”的隐喻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传奇一生。他三岁登基,成为天子,经历时代变迁政治变革,最终成为新中国的一位普通公民。这部电影在美术服装道具上成功地再现了清朝末年的历史风貌。制作者对于溥仪这个人物研究透彻,且饱含同情。很难想象这位讲述中华民族复杂变迁的导演竟然是个红脸大鼻子的外国人。1987年,英意中三国合作,著名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来到中国北京,挑选演员,实地取景,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和专业的电影技巧记录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开始了这部创作本身也富含传奇色彩的史诗电影。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的允许,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西方电影。该片当年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全力合作,以至于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还亲自上阵扮演了电影中的一角。在拍摄幼年溥仪登基大典时,文武百官朝拜的镜头就动用了一万九千名群众演员,制片方还请到了溥仪的弟弟溥杰担任电影的历史顾问。这是一次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门大开,迎接西方艺术家和观众的行为。那时的我们向西方艺术批评界打开了一扇交流的门,允许他人带着固有的意识形态进入到自己的土地,讲述自己的帝王沦落,评论自己的历史变更。这种豁达与自信是令今天的我们心生向往的。大门敞开后,这部电影给西方世界带去的不仅是人物的传奇故事,更有中国历史的复杂与文化底蕴的浓厚。我们的面貌与思想也伴随着电影艺术的魅力,被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观众渐渐理解。1988年,《末代皇帝》上映后在日本和西方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和口碑,在欧洲各大影展获奖无数,并领跑第60届奥斯卡的九项大奖,成为了当时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之一。   门,作为一个最为普遍的能指符号,所指着空间边界的连接通道,寓意着内在与外在的隔阂,包含着阻挡与关闭的功能。1987年,贝尔托鲁奇打破了中西文化的阻隔,走进中国历史原本关闭的大门,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打量这个“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和“战犯”,试图把溥仪还原到他的历史时刻而去解读他那被“门”所包围的困境:清朝末年,光绪驾崩,三岁的溥仪被迫离开母亲,进入皇宫继位。在登基大典上,年幼的溥仪根本无心理会自己的身份转变,他的眼睛被殿堂上随风吹起的黄色门帘所吸引:薄薄的黄色帷幕上锈满了精致的皇家图腾,上等的丝绸在风的附和下如蝴蝶般翩翩起舞。这轻如蝉翼的门帘是溥仪悲剧人生中的第一道门,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门。门外,文武百官,皇天后土,这一切都要由这个不懂事的孩童去承担。透过一个孩子的视角,门帘外的千万脑袋齐刷刷倒下,伴随着“跪——一叩首——”的声音,众生膜拜,这个镜头的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故事的主线在贝尔托鲁奇精巧的场景设计下被道出:溥仪,在他还没能明白事理之时,就走进了皇帝身份的大门,走进了自己被囚禁的一生。   如果说那块黄色的帷幕是溥仪人生中的一块隐性大门,那么紫禁城的城门则是他前半生里最为熟悉的硬性大门了。三岁起他便受困门内,直到1924年才得离开。“开门!”这句发自肺腑的呐喊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电影里有三处“开门”的呼喊十分值得注意。第一处,是他的乳娘被突然送出宫外,溥仪心理和生理对她的依恋瞬间受到切断。溥仪一边奔跑一边呼喊着乳娘的名字,最终还是被档在了皇城内部。这一次“开门”的失败,是清朝遗老对这位少年皇帝上的成长第一课,试图将他还未成熟的心从对母乳的依赖中抽离,用分离的痛苦教会皇帝成长的滋味。第二处,是溥仪的生母在城外服鸦片自杀后,他来到城门口希望出门探望。透过层层看守,溥仪看见外面热闹的街道和来往的人群,他深感到自己的被困处境,于是向看守怒喊“开门!开门!”但天子的一言九鼎在这里却毫无用处。愤怒和悲伤涌入心头,少年的溥仪一怒之下将自己怀中偷养的宠物小白鼠狠狠摔死在朱红的城门上。那小白鼠好似他的象征,终日受困于香囊之中不得脱身;此时此刻,他摔碎了囚徒的脑袋,仿佛是在意念中给受困的自己做出了一种极端的了结。第三处“开门”的呐喊发生在几十年后的伪满洲国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