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 教学课件 作者 师郡主编 第11章.ppt

道路勘测设计 教学课件 作者 师郡主编 第11章.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城市排水系统的制度 1、合流制 将污水和雨水用同一管道排除的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2、分流制 将雨水和污水分别设置管道系统排除,称为分流制排水系统。 (1)分别设置污水和雨水管道系统; (2)只设污水管道系统,下不雨水暗管,雨水沿着地面、街道边沟和明渠泄入天然水体。 管道纵坡尽可能与街道纵坡取得一致 水管的最小纵坡不得太小,一般不小于0.3%。为防止或减少沉淀,雨水管设计流速常采用自清流速,一般为0.75米/秒。 为了满足管中雨水流速不超过管壁受力安全的要求,对雨水管的最大纵坡也要加以控制,通常道路纵坡大于4%时,需分段设置跌水井。 (1)管道最大允许埋深:一般在干燥土壤中,管道最大埋深不超过7~8m,地下水位较高,可能产生流沙的地区不超过4~5m。 (2)最小埋深:等于管直径与管道上面的最小覆土深度之和。 在车行道下,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一般不小于0.7m。 在管道保证不受外部荷载损坏时,最小覆土深度可适当减小。 冰冻地区,则要依靠防冻要求来确定覆土深度。 (3)不同直径的管子在检查井内衔接时,要注意管顶平接。 (一)雨水口 雨水口是在雨水管道或合流管道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 雨水口一般设在街区内、广场上、街道交叉口和街道边沟的一定距离处 。 (一)雨水口 1.雨水口的布设形式 1)单幅式:布置两排雨水口 (一)雨水口 1.雨水口的布设形式 1)单幅式:布置两排雨水口 (一)雨水口 1.雨水口的布设形式 1)单幅式:布置两排雨水口 (一)雨水口 2.雨水口的泄水能力 (一)雨水口 3.雨水口的构造形式及适用地点 (一)雨水口 3.雨水口的构造形式及适用地点 为了对管道进行检查和疏通,管道系统上必须设置检查井; 检查井还起连接沟管的作用,相邻两个检查井之间的管道应在同一直线上,便于检查和疏通操作。 检查井一般设置在管道容易沉积污物以及经常需要检查的地方。 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座落于地形平坦的地区,道路设计中为减少填、挖方工程量,保证道路中线标高与两侧建筑物前地坪标高的衔接关系,有时不得不采用很小的甚至是水平的纵坡度。 对设计纵坡很小路段,要设法保证路面排水通畅,其中设置锯齿形街沟(或称偏沟)就是一种有效方法。 当道路中线纵坡小于0.3%时,就要采取措施保证路面排水通畅。所以,《城规》规定:道路中线纵坡度小于0.3%时,可在道路两侧车行道边缘1m~3m宽度范围内设置锯齿形街沟。 第三节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 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一般按下式计算: 1、径流系数ψ (1)定义:某时段内的径流量(流入雨水管渠的雨水)与同一时段全部降雨量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 (2)影响径流系数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排水地区的地面性质和地面覆盖。 (3)在城市排水地区,经常遇到不同种类的地面,所以排水地区的平均径流系数应按加权平均法计算。 2、汇水面积F 每条管道都有它所服务的汇水面积,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的区界是根据地形地物决定的。计算汇水面积时,除街坊面积外还包括街道面积。 当地势平坦、街坊、四周的道路都有沟管时,可用各街角的分角线划分汇水面积,如图11-10所示,各汇水面积内的雨水分别流入相邻的雨水沟管。 当地势向一边倾斜时,如图11-11所示,街坊的雨水流入低侧街道下的管道内。 3、设计暴雨强度q 定义:设计暴雨强度q指104m2地面每秒钟的降雨量,( L/s / 104m2 )。 设计重现期是指在一个较长的统计期限内,设计暴雨强度的降雨重新出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单位为年。 (2)设计降雨历时t 设计暴雨所取的某一连续时段称为设计降雨历时,单位以分min计。 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主要是根据已求得的设计流量,计算确定雨水管的管径和明渠的断面尺寸,或校核管渠坡度和流速,从而定出各管道的管底标高和埋设深度,以便于施工。 式中:Q―――流量 (m3/s); ω―――水流有效面积 (m2); V―――流速 (m/s), ; i―――水力坡降或管渠底坡; R―――水力半径 (m) , R=ω/χ; χ―――湿周,(m) ; C―――流速系数,; n―――粗糙系数 。 基本公式 ⒈充分利用地形,分区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道时,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或郊区灌溉系统。只有当水体位置较远,且地形平坦或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才需要考虑设置水泵站;当天然水体的水位高于管道出口时,可以设置出口泵站。 ⒉雨水干管应沿排水地区低处布置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