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MA%2fSAN共混薄膜表面相分离行为原位AFM研究.pdfVIP

PMMA%2fSAN共混薄膜表面相分离行为原位AFM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MMA/SAN共混薄膜表面相分离行为的原位AFM研究 * * 由吉春 廖永贵 石彤非 安立佳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 电话:0431-5262206,传真:0431-5262126,E-mail: jcyou@ciac.jl.cn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聚合物共混物薄膜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 表面保护、印刷及光电子器件等。由于聚合物的柔韧性和易加工性,聚合物共混 物薄膜在这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进而成为当今高分子科学研究的热点之 一。众所周知,多相聚合物共混物薄膜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往往与许多技术应 用有关,为了满足不同表面性能的要求,应该制备不同表面形态和结构的聚合物 共混物薄膜。但是共混物薄膜的表面性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表面诱导、 膜厚、处理条件和相分离等),为了达到调控聚合物共混物薄膜表面结构和性能的 目的,就必须认识这些因素对聚合物共混物薄膜表面形态和结构演化过程的影响 规律。然而,在上面诸因素中,相分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深入理解和认 识聚合物共混物表面相分离动力学,将有助于调控聚合物共混薄膜的表面结构和 性能。由于AFM 手段既可以观测聚合物共混薄膜的相分离行为,又可以获得其表 面形态和结构,且在正空间研究手段中其分辨率相对较高,所以,近年来在聚合 物薄膜体系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早期技术限制(没有温控装置), 原位正空间直接跟踪聚合物共混薄膜相分离过程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只能通过离位的办法来实现[2-3]。事实上,从离位方法描述实际的表面相分离过 程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4],因此,应用温控AFM 原位跟踪聚合物共混物薄膜表 面相分离过程,可以得到真实的表面相分离过程中的形态和结构的演变行为,从 而为聚合物共混薄膜表面相分离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可信的依据。 本工作我们首次应用原位AFM 的方法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 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SAN )的相图(如图二),并进一步研究了远离临界组 成(PMMA含量30% )的共混薄膜的表面相分离动力学(如图三),特征波矢随时 间的标度关系给出了相分离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标度指数0 ,中期的0.34 ,即1/3, 和后期的1.07,其中早期的标度关系符合卡恩理论关系,中期的1/3是布朗扩散导 致的结果[5],而后期的1.07可能与长程动力学有关[6]。 参考文献 1. Paul,D.R.;Newman S.;Eds. Polymer Blend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78 2. Overney RM, Meyer E, Frommer J, Brodbeck D, Lüthi R, Howald L, Güntherodt HJ, Takano H, Gotoh Y. Nature, 1992, 359: 133-135. 3. Karim A, etc Macromolecules 1998, 31(3): 857–862. 4. Yonggui Liao, Tongfei Shi , Lijia An Macromolecules 2005; 38(2); 211-215 5. Brown G, Chakrabarti A. Phys.Rev.A.1992,46:4829. 6. Sung L, Karim A, Douglas J F, et al. Phys.Rev.Lett.1996,76:4368. 致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34010 ),中 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JCX2-SW-H07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发展规划项目(2003CB615600 )。 o o Fig. 1 Phase image of the blends with PMMA /SAN (6:4) a:170 C,b:180 C 205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