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01-234 基于 Nafion/石墨烯/GCE 修饰电极的邻苯二酚检测
研究
赵晓龙 康天放*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邻苯二酚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合成、食品防腐等领域,是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国
内外已有一些关于电化学法检测邻苯二酚的文献报道。
石墨烯是一种碳质二维纳米新材料,
具有优良的导电性。Nafio 聚电解质具有选择性离子交换功能,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已广泛
应用。制备了 Nafion/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邻苯二酚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
用于邻苯二酚的测定。结果表明,此电极对邻苯二酚具有很好的电化学响应性能。
所有电化学实验都在 chi430b 电化学工作站 (上海辰华仪器公司)上进行,采用三电极
系统,以玻碳电极(GCE )或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 )为参比电极,铂
丝电极为辅助电极。
将裸玻碳电极用粒径为 0.03μm 的 Al O 悬浊液抛光成镜面,蒸馏水冲洗,依次用二次
2 3
水、无水乙醇和二次水各超声清洗 2 mi 。取 10μL 0.10 mg/mL 的氧化石墨烯 (GO )悬浊液
滴涂于处理过的裸玻碳电极表面,室温下自然晾干,制成 GO/GCE 修饰电极;取 0.5 %的
Nafio 乙醇 溶液 8.0μL 滴涂在 GO/GCE 电极表面,自然晾干,即制得Nafion/GO/GCE 修
饰电极。将所制得的修饰电极置于预先高纯氮气除氧 30 mi 的 0.1mol/L pH7.0 磷酸盐缓冲
溶液(PBS )中,在氮气氛保护下于-1.3V 恒电位电解还原 400 s,将氧化石墨烯(GO )还
原成石墨烯(GR ),并用水清洗干净,氮气吹干,制得Nafion/GR/GCE 修饰电极。将该修
饰电极置于0.5mol/L 的NaOH 溶液中在-0.2V~1.4V 的电位范围内进行循环伏安法扫描 10 圈,
对电 μ极进行活化处理。往 10mL pH7.0 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加入一定量被测物,采用微分
脉冲伏安法 (DPV )进行测定,电位扫描范围是-0.3~0.5V,振幅,0.05 V ;脉冲宽度,0.05s ;
脉冲时间,0.2 s;静止时间,1 s 。
实验前用氮气除氧 10min,整个实验都在室温和氮气氛保护下进行。
454
图 1 邻苯二酚在 Nafion/ERGO/GCE 上的微分脉
冲伏安图
a i 浓度依次为 0, 5.0, 20.0, 35.0, 40.0, 50.0, 75.0, 100, 150μmol/L ;插图为峰电流与
邻苯二酚浓度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Nafion/GR/GCE 修饰电极对邻苯二酚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由图 1 可以
-6 -4
确定在 5.0×10 ~1.0×10 mol/L 范围内,峰电流与邻苯二酚浓度呈线性关系,γ = 0.9908 。对
-5 + + 2+ 2+ - 2- - 2-
于 5.0×10 mol/L 的邻苯二酚溶液,100 倍的 Na ,K ,Ca ,Mg ,Cl ,SO4 ,NO3 ,CO3
均不干扰测定(峰电流改变 5% )。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KZ201110005006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目(8102009)
参考文献:
[] . 2013, 34(3): 1211-1217.
周耀渝,等 环境科学,
[] Hu S, et al. Sens.ActuatorB-Chem,2012, 168(20): 27-33
文档评论(0)